中庸集解浅注
前言 3
源流(吕祖慈悲) 3
人物介绍:孔子 4
人物介绍:子思 5
人物介绍:孟子 6
人物介绍:程子 7
人物介绍:朱子 9
朱子章句序 12
第一章:〔天命章〕(第一支) 15
第二章:〔仲尼或时中章〕 35
第三章:〔中庸或鲜能章〕 38
第四章:〔道之或行明章〕 39
第五章:〔道其或不行章〕 44
第六章:〔舜其或大知章〕 45
第七章:〔人皆或予知章〕 50
第八章:〔回之或服膺章〕 52
第九章:〔天下或可均章〕 55
第十章:〔子路或问强章〕 58
第十一章:〔素隐章〕 67
第十二章:〔君子或费隐章〕(第二支) 71
第十三章:〔道不或不远章〕 79
第十四章:〔素位章〕 88
第十五章:〔辟如或行远章〕 95
第十六章:〔鬼神章〕 99
第十七章:〔大孝章〕 105
第十八章:〔无忧章〕 110
第十九章:〔达孝章〕 119
第二十章:〔问政章〕 130
第二十一章:〔自诚或诚明章〕(第三支) 185
第二十二章:〔尽性章〕 187
第二十三章:〔其次或致曲章〕 191
第二十四章:〔前知章〕 194
第二十五章:〔诚者或自成章〕 199
第二十六章:〔无息章〕 205
第二十七章:〔大哉章〕 218
第二十八章:〔愚而或自用章〕 226
第二十九章:〔三重章〕 234
第三十章:〔祖述章〕 245
第三十一章:〔至圣章〕 248
第三十二章:〔至诚章〕 255
第三十三章:〔衣锦或尚絅章〕 260
前言
中庸一书,向称为「天人之学」(天与人沟通的学问),以为高(不可攀)、深(不可探)、玄(不可测)、远(不可达),非人人所得而知行者;其实由「性」、「道」、「教」三者,综合而为「达道」、「达德」与「九经」,归本于一「诚」,无不切于人生日用间,是非常平实,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也。
中庸所言乃至公至正,不偏不倚之常理,也是讲究发展灵明本性之尽性书;它不仅具有最坚固的体系,并有儒家最锋利的见解,可以和各家思想抗衡。从哲理的观点上看,中庸能把一个空泛的(广大无边之虚空)、冷静的(大道无情之静寂)、神秘的(玄之又玄之难测)形而上境界,贯以道德化;一方面又把日常在生活中最普遍、最亲切的观念(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别夫妇,教子孙),奠下了形而上的基础。
中庸本为小戴礼记的第三十一篇,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有中庸说,隋书经籍志有梁武帝中庸讲义,可知中庸早有单行本,宋儒特别加以提倡;南宋时朱熹夫子把它和大学从礼记中取出,与论语、孟子合而为四书,复为之章句集注,把全书分为三十三章,每章内容皆加以扼要的阐明,使读者获有系统的观念。按中庸一书作者,向来说是孔子孙子思夫子(名伋),见史记孔子世家;后世亦有人对此发生疑问者,然无从举出实据。
源流(吕祖慈悲)
朱熹先生序曰:「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诚然,盖人人各有一部「中庸」,身中藏之久矣,从寅会生人,以至于今,凡为人者,莫不皆有;噫嘻!落于后天,受气拘物蔽,则有而不知其有矣。吾谓此部中庸,即人人身中所藏之「中庸」,圣人能将己身所密藏之「中庸」,启封质人(质者,就正也;乃周官,主平定物价),以教万世,化人人各将身中密藏之「中庸」,启封行诸于世,尽其全道以呈献于天矣。呜呼!此钥(音药,开锁的工具)圣人受之于天,以启万民之锁,令各探讨己身之「中庸」也;由是观之,其「中庸」源流,必发自于天矣。
人物介绍:孔子
至圣先师姓孔名,(按同丘,后世以圣人讳,阙笔作,读音某。)字仲尼,春秋时鲁乡陬邑,即今曲阜县东南八十里。)其先祖为宋国人,乃商汤的后代,孔父嘉以公族为宋国司马(官阶),他的子孙便姓孔,孔子之曾祖父孔防叔避难到鲁国,父亲叔梁纥乃鄹地之大夫(官阶),更是一位闻名诸侯的大力士,叔梁纥晚年方娶颜氏女征在而生孔子;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住世七十三年,孔子诞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周正十月二十七日庚子,即夏历正八月二十七日,换算公历为九月二十八日,现定此日为孔子圣诞纪念日及教师节。孔子生三岁而父殁,少时为一孤儿,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孟皮),和几个姐姐,家境很寒苦,他为贫而仕,以负担家庭上之开支,先后替贵族管过仓库和牧场,都很称职,所以孔子自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年十九娶妻而二十生子名鲤,字伯鱼,鲤生子伋,字子思,伯鱼年五十先孔子而卒(孔子时七十岁);孔子有女嫁弟子公冶长,其兄(同父异母)之女嫁弟子南容。孔子从小便喜欢模仿成人祭祀的礼仪,更是一个好学不倦,多才多艺的人,十五岁
中庸注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