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式颁布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新的国际标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作为dddtt《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技术,代表着未来10年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的发展方向,其推广实施对全球银行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实施的效果看,全球运用内部评级系统的50家大银行,%;而未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银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dDdtt
2006年底实施内部评级初级法,2007年底实施内部评级高级法。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银监会政策要求
dDdtt
: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不搞“一刀切”,具备条件的大商业银行采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进行资本监管,争取到2009年我国将有10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监管。国内商业银行的目标:工行为2007年实施初级法;建行为2007年实施初级法;中行为2012年实施新协议。可见,国内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也已逐步展开。从新资本协议的整个监管框架来看,对信用风险的衡量8ttt8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数据是内部评级体系的生命线。就内部评级初级法而言,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财务数据和违约纪录,其中3年的数据作为dddtt建模基础,2年作为dddtt观察期;而对于高级法,更长的时间要求
dDdtt
。因此. com,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其成功运作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西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一)西方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要素的方法
。是指商业银行和评级机构运用积累的信用等级历史数据,对每一级别的违约情况8 tt t 8. com进行统计,并将违约数量或违约金额与该级别的总数量或总金额进行比较,得出<div>该信用级别的违约概率,并以历史违约概率的均值作为dddtt不同信用等级下借款人对应的违约概率,或者率历史数据进行加权平均算出某一类或组合资产的违约损失率历史平均值。
。如美国KMV公司创立的预期违约率模型,也称KMV模型。它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确定目标公司的违约概率。KMV模型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低于一定
违约点价值以下时,公司就会对它的债务违约。其具体方法是依据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及波动性等计算出一定司的预期价值,依据公司负债状况计算出违约点价值,根据两者之差及公司价值的历史波动性得出<div>违约距离。这是一种向前看的动态模型,主要适用于对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测定。
。是把保险精算的工具用于估计预期违约概率。如死亡率模型,其采用的思想与保险精算师确定寿险费率的思路基本一致,因此. com得名“死亡率”模型。该模型主要以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及其历史违约纪录为基础,开发出死亡率表,用该表对信贷资产一年的或边际的死亡率(MMR)进行预测,以及对信用资产多年的或累计的死亡率(CRM)进行预测。
。风险中性市场是指在进行资产交易的市场上,所有8 tt 投资者都愿意接受从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