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中风病诊疗方案.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由于本病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如失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和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和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2、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二)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智障碍等表现,多因为正气不足,或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症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须与中风痹症相鉴别。但痉证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魂,而后可出现抽搐,痉症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症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二、中医治疗
病因病机:
要点: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
·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5. 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唩僻不遂。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

中医中风病诊疗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c2202537
  • 文件大小92 KB
  • 时间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