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在疼痛治疗中的
应用
射频治疗技术是通过特定穿刺针精确输出超高频无限电波,使局部组织产生高温,起到热凝固或切割作用,从而治疗疾病的技术,因此被称为“射频热凝”或“射频消融”。射频技术以其安全、准确和可控的热凝固的物理性治疗特点,被广泛用于各临床科学,20世纪80年代已报道用于多种顽固性疼痛,神经和神经节的毁损治疗
用于疼痛治疗的射频仪器专门设置有神经刺激功能,可发现和准确定位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用射频电流阻断或改变神经刺激功能,可达到解除疼痛的治疗目的,这种物理性神经热凝技术能极好的控制热凝灶的温度及范围,治疗后能减轻或消除疼痛而保持本体感觉、触觉和运动功能。射频并发症少,死亡率低,比手术治疗恢复快,疗效维持时间长,并可重复进行,射频温控热凝术的临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治疗各种顽固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手段。
今天,我们大家着重探讨射频技术在颈、腰椎病中的应用。
椎间盘源性疼痛是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采用损伤小,操作简单,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的技术一直是该领域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的方向之一。
1975年,shealy首次报道了应用射频热凝技术治疗小关节病变导致的腰痛。他用此方法对腰椎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进行射频热凝治疗,达到了很好的疗效,随后许多医师应用此种射频热凝方法治疗了许多慢性机械性腰背痛的患者,但流行数年后,便不再受到推崇,原因是因为小关节退变引起腰背痛的发病率仅在20~30%。
1977年,Uematsu应用射频热凝脊髓背根神经节治疗脊椎源性疼痛。但由于仪器设备探头较粗大(14G),高温和粗探头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严重损伤,阻碍了射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81年,人们改用22G的细小射频针,针内置热偶探头,减轻了患者经皮穿刺的不适和软组织损伤,避免了脊髓神经主干的机械性损伤。这一重大改变,成为射频治疗技术发展的转折点。
1996年,Yeung等首次采用射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999年,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批准该技术可应用于脊柱微创外科。
2002年9月美国实施了第一例颈椎射频热凝手术并取得成功。
我国于2001年开始应用这项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病变,临床及基础研究均证实了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并利用射频技术可辨别神经与精确控制热凝灶的功能,探索和开创了椎间盘突出物靶点射频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粘连点射频热凝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和周围神经卡压疼痛等多种射频非神经热凝项目,突破了传统治疗疼痛的限制和旧观念,开拓出一个新的,通过射频解除致痛原因,和射频改善神经血流,而保护神经结构的,镇痛治疗新局面,推动了射频技术的蓬勃发展。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射频热凝治疗的机制:
空白五线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