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3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3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2023学年八上物理期末模拟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C.声音和激光都能传递信息,而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只有主人说话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以下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水温约为56℃ B.一名中学的质量约为500kg
C. D.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0g
3.下列对声学现象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在全县中学生运动会上用高音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音调
B.歌迷们能准确辨别自己所喜欢的歌手的声音,主要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C.在太空中漫步的翟志刚可以在舱外和队友面对面交谈
D.考场周围禁止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如图,在一台物理科学晚会上,一个女老师站在屏幕后面,表演组在屏幕后面通过灯光,让屏幕前面的观众看到女老师美丽的“剪影”和头顶划过的一道“彩虹”。下列关于“剪影”和彩虹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剪影” 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人造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屏幕前的观众看到“剪影”是由于“剪影”反射光的缘故
D.会场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彩虹是因为光透过屏幕时发生了漫反射
5.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图中测量工具的使用,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B.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C.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D.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
6.远看浅浅的河水,一旦涉入其中后,会发现水的实际深度比看到的要深许多.造成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发生了折射
C.光发生了反射 D.某些人的幻觉
7.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近代科学,被后人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瓦特 D.焦耳
8.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 B.
C. D.
9.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
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 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10.下列四种图片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实验表明:真空中不能传声
B.图B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C实验表明:固体可以传声
D.图D实验表明:蝙蝠利用发出的次声波导航
11.下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某学生骑车速度18km/h B.手扶施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
C.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
12.运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特殊测量”,下面的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天平“称”出墨水瓶的容积 B.用量筒“量”出小钢球的质量
C.用天平“称”出一张纸的厚度 D.用量筒“量”出1kg的酒精
二、填空题
13.一个身高1.6米的同学站在离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米,则镜子中的像高_____米,当他远离平面镜后退1米时,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米。
14.生物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_____(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
15.人们常把集成电路称为微电子器件,这个“微”字不只是微小的意思,在物理学中,微电子器材是指芯片中元件的线宽在1μm以下的器材。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中的元件线宽已降到7nm,合___________m。
16.现有密度分别为、()的两种液体,质量均为, 某工厂要用它们按体积比1:1的比例配制一种混合液(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且使所得混合液的质量最大,则这种混合液的体积为_____,密度为______;剩下的那部分液体的质量为________。
三、实验题
17.(8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
(1)甲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18.(8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此时光屏上刚好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未画出)。
(1)由甲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则该像是倒立、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2)若在图乙中,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_____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3)若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近视眼镜的镜片,则将光屏向_____(选填“左”或“右”,下同)移动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
(4)若在图乙中蜡烛火焰的尖部晃动到A点,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则将光屏向_____移动,“烛焰尖部”又会变清晰;
(5)若在图乙中,将蜡烛放在48cm刻度处,请描述蜡烛通过透镜所成像的特点_____。
19.(8分)物理操作实验考试中,小明抽到的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1,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cm;
(2)如图2,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_____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成的;
(3)如图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4,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眼镜(“近视”或“远视”).
四、作图题
20.(8分)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水面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及大致方向的折射光线.
21.(8分)如图所示,一物体静止在斜面上,请你画出物体所受重力G及物体对斜面压力F的示意图.
(___)
五、计算题
22.(10分)如图甲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
(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就可以将物体运动的s﹣t图像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s﹣t图像如图乙所示,请算出汽车的速度并在图丙中画出汽车运动的v﹣t图像。
(3)遵守交通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到成都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需用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23.(12分)速度的相关计算
(1),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72km/h的速度行驶时间t,测试得知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则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时间t是__________s;
(2)一列火车以90km/,现以相同的速度通过一隧道用时30s,该隧道的长度是________m:
(3)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则汽车行驶的速度_______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A.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击碎结石,故B正确;
C.声音和激光都能传递信息,激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只有主人说话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D错误。
2、C
【详解】A.人洗澡时感觉舒适的水温约为40℃,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名中学的质量约为50kg,故B不符合题意;
C.,故C符合题意;
D.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详解】A. 高音喇叭的主要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不同的歌手由于声带的宽度和厚度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是不同的,故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 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人之间不能直接对话,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 禁止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A.“剪影” 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造的“彩虹”是由于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屏幕前的观众看到“剪影”,是因为光照射到屏幕上发生了反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会场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彩虹,是因为光透过凹凸不平的屏幕时,反射光线不在平行,发生了漫反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C
【详解】A.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过程中不允许调节平衡螺母,故A不正确;
B.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要在竖直方向使用,故B不正确;
C.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液泡要完全浸入液体内部,并不与杯壁和杯底接触,故C正确;
D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与物体对齐,故D不正确。
故选C。
6、B
【解析】站立在河边看到河内的水深度要比实际的深度浅;这是水底反射的光线经水进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向下偏折,所以看到的河内的水深度要比实际的深度浅些.
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科学”先河,从其开始的实验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故选B。
8、D
【详解】由图可知,甲乙两个人都在运动,并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选D.
9、A
【分析】(1)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近视眼的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近视眼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戴近视眼镜能使光线发散,摘下眼镜,会聚能力增强,要想看清书本上的字,要离书本更近,这样折光能力增强.
(4)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详解】(1)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眼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书上的字迹.摘下眼镜会聚光线能力增强,书本离眼睛要近一些,像距增大,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
(2)眼睛看物体时,物体在晶状体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故选A.
【点评】
(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2)掌握近视眼的成因、戴什么眼镜来矫正.
10、A
【详解】A.实验中随着气体的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表明:真空中不能传声,故A正确;
B.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实验中,让尺子伸出的长度不同,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表明: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C错误;
D.实验表明:蝙蝠利用发出的超声波导航,故D错误。
故选A。
11、C
【详解】学生骑车速度18km/h;手扶施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平均速度为18km/h;;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平均速度为36km/h。故平均速度最大的是百米赛跑。
故选C。
12、C
【详解】A.称出空瓶的质量,称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V=,天平称量出水的质量,除以水的密度,就是水的体积,即得墨水瓶的容积,所以
A方法可行,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m=ρv,量筒测量出钢珠的体积,乘以钢珠的密度,就是钢珠的质量,所以B方法可行,故B不符合题意;
C.我们用天平测出纸的质量,然后除以纸的密度,这样就得出纸的体积.用刻度尺测出纸的长和宽,算出纸的面积,最后用体积除以面积算出纸的厚度,但一张纸的质量太轻,用天平也无法测量,所以要测量选x张纸的质量,再求出一张的质量,误差就大了,C方法不可行,故C符合题意;
D.根据密度公式:ρ=,可得V=,已知酒精的质量1kg,除以酒精的密度,就能求出酒精的体积,D方法可行,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3、 6
【详解】[1]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大小相等,;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当他远离平面镜后退1米时,人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2m+1m=3m
人与像之间的距离是6m。
14、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  能
【详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要使看到的昆虫的像更大些,应将放大镜离昆虫远些;镜片掉了一小块,但其形状未变化,其它地方仍能折射光线,所以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像.
故答案为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能.
【点睛】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类似于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住,其它部分仍能折射光线,使物体成像.
15、7×10-9
【详解】因为
1nm=10-9m

7nm=7×10-9m
16、
【详解】[1][2]由于物体的质量相等,密度为,根据,物体2体积小,若使混合后的质量最大且体积比为1∶1,则物体
2用完,总体积为物体2的体积的2倍,则混合后物体的体积为
平均密度为
[3]物体1剩下的质量为
三、实验题
17、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详解】(1)[1]甲图中,乒乓球被弹开,这一实验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对音叉的振动起到放大的作用。
18、 放大 75 右 左 正立、放大的虚像
【详解】(1)[1]由图可知,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f=-=
[2]由图乙可知u=15cm,已知f=,则
f<u<2f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3]在图乙中将凸透镜移到55cm刻度线处,物距为
u=55cm-35cm=20cm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成在二倍焦距的位置
v=75cm-55cm=20cm
故光屏在75cm的位置。
(3)[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放在凸透镜前时,使光线发散,像呈现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即要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5]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A处,物距增大,发现光屏上“烛焰尖部”变模糊,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要让像变清晰,则将光屏向左移动。

2023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三片区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875892****
  • 文件大小476 KB
  • 时间202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