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路设计及消防规范.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道路设计及消防规范 】是由【fuxiyu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道路设计及消防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城市消防标准:
⑴ 道路消防要求:建筑沿街局部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超过220米,设消防通道。沿街建筑连接街道与内院的通道间距不大于80米,,净空不小于4米,尽端式回车场不小于15乘15米。
(2)建筑消防间距:多层之间:6米;多层与高层:9米;高层之间:13米。
根据"住宅设计标准",民用建筑高度与层数的划分为:1层~3层为低层住宅;4层一6层为多层住宅;7层10层为中高层住宅〔也称小高层住宅〕;11层30层为高层住宅;30层〔不包括30层〕以上为超高层住宅。 〔3〕建筑设计要求:高层建筑主体有不小于四分之一周长的防火面。
⑶"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第六章消防车道和进厂房的铁路线
第条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的沿街局部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第条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 ;。
第条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超过80m。第条工厂、仓库应设置消防车道。一座甲、乙、丙类厂房的占地面积超过30京或一座乙、丙类库房的占地面积超过15m 2时,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如有困难,可沿其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或设置可供消防车通行的且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第条易燃、可燃材料露天堆场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应设消防车道或可供消防车通行的且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
一个堆场、储罐区的总储量超过表的规定时,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或四周设置宽度不小于6m且能供消防车通行的平坦空地。|
注:一个易燃材料堆场占地面积超过250m 2或一个可燃材料堆场占地面积超过4m 2时,宜增设与环形消防车道相通的中间纵、横消防车道,其间距不宜超过150m。
第条超过3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超过30m 2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第条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如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第条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
第条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面积不小于12m x12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5m x15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
第条消防车道应尽量短捷,并宜防止与铁路平交。如必须平交,应设备用车道,两车道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一列火车的长度。
第条甲、乙类厂房和库房内不应设有铁路线。
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进入丙、丁、戊类厂房和库房时,其屋顶应采用非燃烧体构造或其他有效防火措施。
"高层民用建筑没计防火标准"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高层建筑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距离不宜超过80m。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 x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m x18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
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阻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8. 0.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小区内应防止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防止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存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平安便利。
〔取消该款〕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窄,应符合以下规定: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什么是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限,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
宽度的边界限,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隔离带等局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道
路红线进展建立;沿道路红线两侧进展建立时,退让道路红线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交通平安等各相关规定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规定。
什么是建筑红线?
是指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限。
什么是城市蓝线、城市紫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开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根底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城市绿线:指的是各类绿地的范围控制线〕;
8. . 2小区路:路面宽6m-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组团路:路面宽3m-5m ;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
宅间小路:;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以下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 ;
看住民肉遭路圾坡胫制指标(风)表&化$
弟小飒披
最大勰狼
机动车谊

日顷劫车道
gw
步行道
决里
注遇为坡故m
机动
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
主要道路宜平缓;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人;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
连;机动车道对外出人间距不应小于150m o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
4m M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间距不宜超过80m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纵坡不应大于2. 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 ,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 xl2m的回车场地;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 0. S定;
厦描血蜂至逮、构筑村晟卜距离表(_床5
国住
小就
通%
$
i
3
%
i
2
础A
——
5
高层
2
1界
£

1-S
也堵面a近路

LE
L&
•国园路艮至间小糖的翅嫌帝路而边珍』%
〔取消该
款〕
居住区内必须配套设置居民汽车〔含通勤车〕停车场、停车库,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居民汽车停车率不应小于10%;
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效劳半径不宜大于150m;
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留有必要的开展余地。
1 公顷=1 公亩=1 平方米 1hmM=1(hundred miter)A2=1mA2
1公顷=1公亩1公亩=1平方米1公顷=1平方米1平方公里=10米*10米=1平方米1公顷=
条是关于住宅区道路规划设计的规定和标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住宅区与外部联系的出入数量作了原则性规定。为了防止小区道路出现尽端式格局,从而保证消防、救灾及人员疏散的可靠性,居住小区对外出入不少于2个。即使小区和组团实施独立的管理,也应按规定设置出入,供应急时使用;
〔2〕为了便于残疾人和老人等弱势群体在住宅区内的出入方便,应在住宅区通向各类公共设施的主要路段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交通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满足轮椅和盲人的出行需要,具体技术规定可详见"为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标准"〔JGJ50-88〕;
〔3〕住宅区内道路纵坡的控制指标是根据*哆年实践而确定的,规定机动车最大纵坡为10%,比国家的同类标准提高了 2%;非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不超过3%。
〔4〕"标准与准则"〔97版〕依据国家标准,将住宅区道路分为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三个等级,并制定了不同级别道路的宽度控制指标。但随着住宅开发市场化、多样化和小汽车进入家庭的趋势日益显著,特别是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设置,以往严格的道路分级模式已不适用于目前*唯宅区规划和建立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本次修订中将"标准与准则"〔97版〕关于道路分级的规定和有关控制指标取消。
〔5〕条文款规定的机动车道路转弯半径是指机动车道路路面内边缘的转弯半径。**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标准"〔DBJ15-11-94〕对道路最小转弯半径的规定是:1类小区的主道、次道和支道分别为20米、15米和12米;II类小区的主道、次道和支道分别为15米、12米和9米;III类小区的主道、次道和支道分别为12米、9米和9米;地形条件困难时,除陡坡处外,最小转弯半径可减少至3米。而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住宅区多为小区和组团的规模,住宅区道路很少出现类似于**省标准中的主道这样的居住区级道路,将15米或20米作为最小道路转弯半径控制指标显得过大;而且**市城市用地十分紧*,过大的道路转弯半径既不利于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也不便于控制住宅区内的行车速度以保证平安。因此,本条规定的机动车道路最小转弯半径宜采用**省标准中次道的下限标准,控制在9〜12米,地形条件困难时可减少至3米。
〔6〕款中对最小会车和停车视距的规定根据**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标准"〔DBJ15-11-94〕而制定。在住宅区道路设计中,住宅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接时应尽量采用正交,以简化路的交通组织。按照道路设计规定,道路交角在90° ±5。范围内都可视为正交型路,因此规定住宅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的交角不宜小于75。。当道路相接时的交角超出上述范围时,可在住宅区道路的出路段增设平曲线弯道来满足要求。
〔7〕"标准与准则"〔97版〕中原有的建筑物长度、尽端式道路等与消防要求有关的规定在本次修订中统一纳入本标准与准则第19章,以防止重复。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可采用表的规定。汽车库内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
表 最小转弯半径〔m〕 微型车 最小转弯半径〔m〕〜.〜〜
什么是消防扑救面?设置有何要求?
消防扑救面是指登高消防车能靠近高层主体建筑,便于消防车作业和消防人员进入高层建筑进展抢救人员和扑灭火灾的建筑立面。
其设置要求是:
1、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1/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M、进深大于4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
2、高层建筑的扑救面与相邻建筑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3、作为高层建筑的扑救面,周围不应有阻碍登高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应把握的要点
消防登高面是指登高消防车靠近高层主体建筑,开展消防车登高作业和消防队员进入高层建筑内部抢救被困人员和扑救火灾的建筑立面。登高作业场地就是沿建筑登高面实施登高作业的操作空间。高层建筑的平面布局和使用功能的复杂多样,给消防灭火、救援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在设计中对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的考虑不周,火灾时消防车无法靠近主体建筑实施救援,造本钱可以防止的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对高层建筑的消防平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些设计和建立单位存在着注重建筑的外立面造型和建筑内部功能的设计,对消防登高面和作业场地的设置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认为,对登高面和作业场地的审核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为确保消防队员从楼梯间进入高层建筑内部,尽快到达着火层,开展灭火和救援,必须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 ,以防止幕墙爆裂对正常登高操作的不良影响。、窗或洞。,确保登高车对屋顶疏散平台及避难层内的人员进展及时救援。。,但应处理好退台宽度与层高之间的关系。为此,每层退台宽度不应大于建筑层高的n倍,系数n则要根据不同城市不同的登高车辆的最大上倾角而定。
二、把握好登高作业场地的设置形式笔者认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率,减少投资本钱,消防车登高作业场地可以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等实际情况结合登高作业面的环行通道,适当增加道路宽度作为登高作业场地。这样既有利于沿登高面开展多方位灭火救援,又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宽度确实定。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车辆交会和考虑到云梯车的支腿跨距,车道宽度宜设为6 - ;根据火场实际作战经历,车道距建筑物不应小于5m,距建筑的最大距离可由建筑高度、当地消防部队登高云梯车的装备情况确定,如建筑高度为40m,辖区内配备的额定工作高度为52m的马基路斯云梯车,根据车辆的登高平安工作范围应在距建筑5-13m处设置车道;具体位置还应根据消防登高平面来共同确定。、路灯等障碍物。在消防车道附近,应设有供消防车取水的设施,并且在该范围内不得设有影响消防车停靠的地下车库、人防工程的出入。消防车操作平面范围主要参照消防车的技术参数决定。对于高度50米左右的建筑,。因此50米以上高度的高层建筑留有18米的消防车操作空间,沿登高面设置7-8米宽的消防车道,车道离建筑10-11米间距,这样根本可以满足一般的高层建筑登高作业。但是如果建筑物的高度在30米左右,则消防车的臂高不用50米,上倾角也适当减少,则消防车操作空间可以适当减少,通过计算可知,预留14米左右的登高操作空间已经足够。
三、,承重力应满足大型消防车荷载要求,并设置消防车道直接进入登高作业场地内,确保登高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灭火救援工作。、通讯、电车管线。,防止与市政管线、道路、绿化等发生矛盾,登高作业场地应尽可能设置在用地红线范围内。,范围以内不能有较大的高度差,以方便登高车操作时,快速调整撑角,保持车辆稳定。,防止消防车供水与登高作业冲突。根据灭火的实际需要,登
高作业场地40米附近最好应有两个以上的环状消火栓,因为一辆登高车或高喷车出水,一般需要两辆普通消防车同时供水,为此,要给供水车辆留有停车位置和空间。水泵结合器应设在距离登高作业面足够远处,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以普通消防车给水泵接合器供水时,不占用登高车的作业场地而影响登高作业为准。
建、构筑物至居住区道路边缘最小距离控制表表5 — 3
道路级别
与建、构筑物关系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
面向道路
无出入
高层5
多层3
3
2
有出入
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4
多层2
2

围墙面向道路



注:1、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计算以建筑物最突出的外檐、雨蓬、阳台、凸形封窗、踏步等突出的局部为准。
2、当小区路设有人行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人行道外边线。

道路设计及消防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uxiyue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25-01-3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