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国后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研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建国后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研究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建国后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建国后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建国初期,中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相当不利,由于种种原因,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理应享受的公平权益未够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政策改革和社会观念的进步,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逐渐发生了变迁。本文将从政策、社会观念、就业形式等方面探讨建国后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
政策变迁: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保障和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状况。然而在建国初期,中国残疾人的就业状况非常艰难。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开展了“三线建设”中的“艰苦奋斗”运动,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辑区建设等一系列历史条件形成了利于残疾人生存的环境。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管制残是人就业的案例,在这个时期,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条例》。此条例对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提高了标准,快速改善了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这个时期是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开始发展起来的时期,但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缓慢,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很少。
到了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和经济改革带来了全面积极影响,工业和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也加速了残疾人就业机会的增加。此时,国家启动了“精神残疾康复规划”,全面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等工作。到了80年代,国家为了进一步扶持残疾人的就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一系列法规,创设了一系列残疾人扶持机制。
社会观念变迁: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治理的完善,社会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在早期,残疾人被看作是弱势群体的一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因此,在残疾人就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国家遵循了一种“特殊优待”的理念,其主要思想是将残疾人视作一种特殊人群,需要用现有社会资源为他们提供特殊优待。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观念开始逐渐转变,公众开始认识到残疾人不是一种特殊的孤立群体,他们也有劳动能力,也可以通过就业获得生活的结果。国家开始慢慢调整残疾人就业政策,强化公正原则,注重为残疾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努力将残疾人就业融入到普通劳动力的体系中从而实现就业机会的公平性。
就业形式变迁:
随着社会发展,残疾人就业形式也随之改变。传统上,残疾人就业多采取社会化集中就业的方式,即残疾人在专门的机构中就业,受到各类保障,但就业率相对较低。此后,国家尝试推出了一些新型残疾人就业方式,例如让残疾人加入普通社会职业,在现有职务中发挥自身的能力。
近年来,全国大力推动“普及一项技能”活动,鼓励残疾人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应有的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
总结:
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治理的进步,也是国家为改善残疾人生活、使他们融入社会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回顾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始终将残疾人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加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我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建国后中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理念变迁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3
  • 文件大小11 KB
  • 时间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