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规章制度
1
概念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护理环节质量产生的基础。
重要性只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才能使护理活动的每个环节进入标准化管理。
2
以制度为纲
1
按制度办事
2
受制度约束
3
3
一、查对制度
医嘱查对制度
①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每日总对,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设总查对登记本。单线班处理的医嘱,由下一班负责查对。
②各项医嘱处理后,应核对并签名。
③临时执行的医嘱,需经第二人查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执行者签名。
④抢救患者时医师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大声复述一遍,经医师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完毕,医师补开医嘱并签名;安瓿留于抢救后再次核对。
⑤对有疑问的医嘱须经核实后,方可执行。
4
(二)、发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二)、发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①发药、注射、输液等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
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
一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②备药时要检查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标签是否清晰;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注射液有无裂痕;密封铝盖有无松动;输液瓶(袋)有无漏水;药液有无浑浊和絮状物等。任意一项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③备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④麻醉药使用后须保留空安瓿、医生处方放于抽屉内备查,同时在毒、麻药品管理记录本上登记并签名。
⑤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⑥发药、注射、输液时,患者如提出疑问???,应及时核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⑦输液瓶加药后要在标签上注明床号、姓名、主要药名、剂量,并留下空安瓿,经另一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5
(三)、输血过程查对制度
输血前患者查对:
须由2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
核对供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
核对受血者的姓名、编号、血型;
核对供血者与患者的交叉相容试验结果;
核对血袋上的标签、编号、血型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符。并用粗油性笔在血袋上注名病人床号及姓名。
输血前血液及用物查对:检查血袋上的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外渗,血液外观质量,确认未过期、无溶血、无凝血、无变质后方可使用。检查所用的输血器及针头是否在有效期内。
输血时查对: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例及交叉配血单)到患者床旁核对床号,询问患者姓名,查看床头卡,询问血型,确认受血者后方可输血。
输血后查对:完成输血操作后,再次核对医嘱,患者床号、姓名、血型、配血报告单,血袋标签的血型、编号、供血者姓名、采血日期,确认无误后签名,将交叉配血报告单粘贴在病例中,将血袋冷藏保存24小时备查。
6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护理版)
*风险:
1、未认真校对受血者身份(找错人)。
2、拿错血。
3、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瞒报。
4、血液在室温下放置太久,导致细菌污染或某些成分丧失活性。
5、输注方法不当,使其疗效大为减低。
二、血液输注与护理
1、输血前校对:由2名医护人员校对交叉配血报告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输血时由2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边校对患者信息;输注时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血液输注: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贮存,血液发出后原则不予退回;血液离开输血科30分钟后,有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溶血等现象应当报废。输血前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血时,同一输血器使用时间不准超过5小时。输血速度宜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格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立即执行《输血不良反应及经血传播疾病管理程序》。
3、输血时间限制质量管理。
(一)全血或红细胞应在离开冰箱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必须要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温过高要尽快缩短时间)。
(二)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要在20分钟内输完。
(三)新鲜冰冻血浆和沉淀融化后尽快输注,如果患者可以耐受,应较快速度输注,一般200ml血浆在20分钟内输完。冷沉淀在10分钟内输完。
7
输错血
2011-9-10 16:30,某科21床,22床相邻床位的两个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同时申请输血,21床患者血型为O型,22床患者血型为A型,17:30血库人员送血至科室,两名当班护士共同核对后放于治疗台上相应床号输液框内,后来晚班需摆药时清洁治疗台把两袋血交换了左右位置移至治疗车上。17:40一护士拿起其中一袋血为21床输上,输注2分钟后患者出现寒颤、高热等不适(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注,报告值班医生,值班医生查看病人后,医嘱减慢输血速度,予非那根25mg肌注,再次输血5分钟后患者又出现寒颤、呕血,立即停止输血,
护理规章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