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篇.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篇 】是由【da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驾驭“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详细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纳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沟通的学习方式,找寻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子,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干脆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一天的时间》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1、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质疑引入:出示12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12时老师在做什么?为什么都是12时,老师做的事却不同?从而明确一天有两个12时,一个是中午12时,一个是晚上12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时。
  2、重难点突破把握关键: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视察课件演示一天的改变,并说出几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天的改变。 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起先,24时就是0时,再通过教具演示,建立一般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运用学具钟面,在钟面上标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视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一般时记时法的区分。引导学生把一般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把24记时法转化成一般记时法的方法。通过视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究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觉了一般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分。
  3、重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练习,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巩固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培育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依据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即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起先,没有结合当天来说一说:20号晚上的12时,也就是24时,是20号的结束,也是21号的起先,21号的0时。假如强指出学生会更加明确。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购物》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详细的情景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计算对孩子来说是干巴巴的,既单调又枯燥。我想怎样创设“购物”这一情境,把学生熟识并非常感爱好的“购物”这一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首先,:同学们,新学期起先了,图书馆须要添置一些物品,调皮作为图书助理员想邀请我们三(6)班的同学一起去,但是有一个小小要求,须要做对他出的口算题,在这儿很自然的对旧知进行了复习,同时也为新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时,我通过和调皮一起购置柜子,桌子和椅子引入,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由学生自己理解所给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学生提出的4把椅子多少钱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沟通,去合作,去展示,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1)12+12+12+12=48,(2)画图(3)口算(4)通过列竖式进行计算12X4=48。依据学生的4种解答,我先激励学生的做法,让学生体会哪种算法既简洁又不会出现错误,由学生沟通后最终得出列竖式,并结合教具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法,让学生了解算理,从而学会了本节的新知。
  看了孩子们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自己解决问题,我心里不知有多兴奋,真的孩子的实力是无法估计的。我真是笑在脸上,喜在心里呀!因为,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了计算,体会了算法多样化,达到了本节课预定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如何进行小组沟通;如何倾听、借鉴、反思,达到算法的优化;如何进行相互评价;如何学习数学等等。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沟通中能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须要心中有教材,更须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相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爱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看法,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相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许多的珍贵看法。在相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特别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老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肯定高效。
  三、老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老师在课堂中不再是肯定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老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老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阅历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老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须要老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行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需驾驭的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详细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忱,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学问和新学问之间的联系呢?执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熬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主动参加,充分思索,激发思维,欢乐收获。
  一、 在生活情景中发觉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复习之后,去游乐园玩是孩子们熟识和喜爱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设计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环节。不过我在出示主题图后干脆给学生抛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爱好,继而学习新知。
  二、给学生供应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空间
  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结果,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宽松的思索环境和空间,激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赐予了充分的确定与表扬
  三、信任学生的实力,依据学生已有学问阅历,充溢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学生有了肯定的'学问基础和阅历,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洁,因此本节课学习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学问,是课堂内容更加充溢,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完全有实力完成学习任务










  四、给学生一个跳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驾驭学习的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的学问很简单弄懂,但是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驾驭有用的学问,培育学生的学习实力呢?可以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索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终的拓展练习中我提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写出几个?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日新学的学问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日所学的学问,还要运用一些简洁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索: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意题目中的全部条件。
  五、值得留意的问题
  1、课堂上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错。
  在教学时,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不要担忧学生出错。许多时候学生出错也是一个教学契机。如在练习时出现5006=,所以这个题应当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尽管是善意的点拨。
  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出示298,问要想知道够不够,怎么办?、298我们没有学过呀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学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实这是特别好的一个教学契机,但是我还是过于拘泥于教案的设计,非要让学生说出估算两个字,有点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这时可以在学生说完后问其他学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从而引出把29估成30这一学问点。
  3、加强估算方法的训练,理解算法










  从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习惯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进位乘法,导致错题许多,所以我们现在先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虽然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数,但仍有学生不娴熟,因此在教学与联系时应接着提示学生。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肯定的生活阅历,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洁,学生很简单算出来。这道题假如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方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确定说不清晰。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晰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实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实力有待提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秒的相识”是在学生已经相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详细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我留意让学生主动参加、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学问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心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学问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意培育学生的估算实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须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学问的驾驭状况,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化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中体验时间的珍贵,但很明显他们只相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老师须要引起重视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8
  《倍的相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相识比较生疏,建立倍的表象相识有肯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相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其次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肯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视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视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究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显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驾驭了肯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9
  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同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给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索和探究,并赐予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老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觉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忱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育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在学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这节课是探讨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例题之前,出示了一个打算题:“猴王把一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目的是复习已有的学问,为学习新学问做铺垫。教学实践证明,这的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当出示例题时,学生就能精确说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索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干脆拿出6 根小棒。明显,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沟通,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快速而精确的拿出来。最终,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觉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老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相识。
  1、板书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
  今日,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靠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索。而假如采纳“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索,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实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表扬”、“订正”、“示范”。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赐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养成留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②订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③示范:假如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老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3、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终可以问:“你还能发觉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2025年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合集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as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