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南怀瑾-八识规矩颂-愣枷大义今释.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南怀瑾:楞枷大义今释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撰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通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性惟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范古农述
此颂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类分为四。各作三颂。均前二颂论凡界。后一颂论圣界。注解用贯珠法。将颂句分析嵌入。
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首句)眼识、耳识、界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不行矣。眼耳身三识。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共有三十四个。为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更有大随烦恼八个。及根本烦恼之贪瞋痴三者。
前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若就胜义根言。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苟缺他缘,亦不能显。故统论其依缘。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鼻舌身三识;则籍除明空外之七缘。小异大同。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
(末句)对境生情。熟为其主。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与根。况凡夫耶。此五识之情状。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前五识颂三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述者执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于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入圣之基也。然此所观空理。即是真如。有体有相。而此能观妙智。亦遂有二种之异,能直观真如之体者。为根本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视之者。为后得智。今五识现空之智。但能缘变起之相。故唯属后得耳。
(次句)此五识不在因地转智。而在果地中转。犹且自己不诠(证也)真如。故五识所转之智,唯属后德,不属根本智也,明矣。
(三句)云何转智。菩萨地尽。入如来地。此谓藏识转为大圆镜智。光明初发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则依此而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所谓成所作智也。
(末句)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谓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

南怀瑾-八识规矩颂-愣枷大义今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