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水稻纹枯-菌丝融合 】是由【382748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水稻纹枯-菌丝融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文献阅读
202X
Rhizoctonia solani种及菌丝融合群
Kingdom:Fungi
Division:Basidiomycota
Class:Agaricomycetes
Order:Cantharellales
Family:Ceratobasidiaceae
Genus:Rhizoctonia
Type species:R. solani . Kühn
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
Rhizoctonia. Solani 种名确立
1856年,Kühn建立R. solani
01
1934年,
01
1965年,确定水稻纹枯病菌病原菌有性世代为Thanatephorus cucumeris, . Kühn,至此水稻纹枯病菌的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学名正式统一
01
种的概念
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C.Linna出版了《植物种志》,继承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物种定义: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对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从现代遗传学观点: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1
在形态种的范畴中, 种的限定是通过建立在比较形态学基础上性状的组合完成的
2
丝核菌可比较的形态特征少且不稳定, 形态种概念在丝核菌分类上有很大局限性
设立丝核菌属( Rhizoctonia ) 基本依据为: (1) 无性世代不形成任何孢子; (2) 形成结构均一的菌核, 从菌核四周长出菌丝: (3) 菌丝寄生于活体植物根部
1915 年,Duggar 根据营养菌丝的特征又补充了3 点依据:
菌丝分枝在其基部缢缩;
近基部形成隔膜;
菌丝分枝呈直角或锐角菌丝隔膜单层,中间有1个大的膜孔, 并伴有2 至多个伏鲁宁体的,是子囊丝核菌
菌丝隔膜3层结构,具有桶孔隔膜的,是担子丝核菌
立枯丝核菌种的特征
立枯丝核菌的特征:(1) 在远基的菌丝隔膜附近发生分枝,分枝角度变化大, 开始近直角, 以后为锐角; (2) 分枝的菌丝在发生点缢缩;(3)分枝点附近形成一隔膜;(4)形成结构近乎均一的菌核, 但形态和大小不一; (5)寄主范围广,产生许多不同的症状,包括猝倒、地下器官的腐烂、下胚轴和茎叶的枯萎、果实和种子的腐烂;(6)有性阶段属于担子菌;(7) 具有明显的桶孔隔膜;(8)旺盛生长的菌丝细胞为多核
、生理生化、形态学的差异很大,目前还是视R. solani 为集合种或复合种,这也使得R. solani 种下群的研究与划分显得必要
立枯丝核菌种内分类
01
形态和生理分类法
02
病理分类法
03
菌丝融合群分类法
病理分类法
01
02
03
04
依据:抑制种子发芽的程度,对菜豆茎与叶的寄生性,稻叶鞘的病征,致病性与温度影响等差异,(松浦义及高桥棉,1955)
胡麻穿孔性叶枯病菌型
05
蔺草叶枯病菌型
马铃薯黑痣病菌型
水稻纹枯病菌型
低温病菌型
06
依据:,CO2的耐性,致病性,土壤温度的感受不同,将21科59种寄主植物198株菌株分成7个生理小种(渡边文吉郎,松田明,1966)
稻纹枯致病型
苗木蛛丝立枯致病型
十字花科低温致病型
草地立枯致病型
蔺草纹枯致病型
马铃薯致病型
萝卜根腐致病型
水稻纹枯-菌丝融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