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留给一座城市的创新印记.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留给一座城市的创新印记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留给一座城市的创新印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留给一座城市的创新印记
 
 
向煜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18年的发展,科教创新区成就了自己的风华传奇,同时也将高等教育打造成了园区发展的名片,扛起区域科技创新的旗帜,为园区经济转型、产业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弯道超车,一张亮眼的大学增量成绩单
城市之间的竞争,经济领域是你追我赶,而决定经济数字是否漂亮的关键因素有很多,其中高等教育和人才资源至关重要。
2002年,独墅湖研究生城成立之前,高等教育确实成为了制约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整个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短板,如何改变那样的状况呢?唯有“自力更生”。高教上的突围,自己办大学和引入名校是最主要的两条路径。自己办大学,可以打造城市品牌,但投入大、周期长;引入名校,则能直接带来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
最终,园区采取了后者,这也成为了园区乃至整个苏州在高等教育上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是第一个进驻科教创新区的高等院校,随后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相继入驻。2006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了教育部最早批准的一批中外合作大学,历经14年发展,如今已成为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而继西交利物浦之后,国际知名高校落户科教创新区的消息就没有停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2018年,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揭牌,这也成为了牛津大学建校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研究院。
全球名校纷至沓来,科教创新区这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标志着园区高等教育版图日渐成型。
不仅如此。科教创新区在招引名校时,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注重为我所用——对照园区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引进。这一点,更值得称赞。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许文清在接受采访时就强调,在科教创新区设立的校区、研究院,一定是紧紧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主导产业而设立相关学科。
这些对应区域产业需求而精准设立的学科,其毕业生也成为了园区产业发展的供给,这不仅满足了就业需求,更是满足了产业与高校之间的相互需求。
如今,云集在科教创新区的内高校(研究院),既弥补了苏州在高等教育领域资源不足的劣势,也让苏州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高等教育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支撑作用。比如高校院所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城市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提升区域文化、城市形象等多方面也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筑巢引凤,更要留凤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动力,要发展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工作,重视人才除了要在“引”上用心,还需在“用”上发力。那么,如何留住人才,并将人才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呢?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紧密产业与高校关系,加快彼此融合,让人才与创新力量可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所谓的融合,也就是打破壁垒,让一切利好因素自由流动。例如我们常说的产教融合,就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导向,开展合作育人与科研攻关,校企双方都是合作的主导者,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
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科教创新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聚集了31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院)、6所职业院校,以及8000余家企业。这里有苏州工业园区为推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而设立的几大产业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纳米城、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园与苏州创意产业园。依托这些资源,科教创新区已初步探索出人才定制培养、校企协同攻关、企业家兼职教授、“科技副总”等多种产教融合模式。
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与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就展开合作,金唯智投入数千万元建成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共同开展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等方面的研究和服务。学校学生一半的课程都在企业完成,双方共同培养了123人,金唯智录用学校毕业生96人。校企互融共生,相互依存,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基于与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等院校的合作,今年3月底,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榜“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名单。这份名单上共有81家企业,苏州以12家的成绩居全省首位,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占其二。
區内高校“牵手”企业的案例比比皆是。对于学生来说,进校门就是进“公司”。高校学生本地上学、本地就业,在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一比例高达45%。去年,,近一半选择留在苏州工作。
产教融合只是科教创新区留住人才的一个缩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产学研平台,营造好的创新生态,这些都是为了将“凤”留住,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也为区域腾飞注入不竭动力。
超前谋划,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在此前公布的《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蝉联全国第一。事实上,科教创新区早在十多年前就紧跟园区产业发展步伐,超前谋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科教创新区继续聚焦生物医药“一号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药谷”核心区,重点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建设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阵地。
以区域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例,当前这里集聚了国内外众多高端人才前来创业,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崔占峰……据悉,截至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已经集聚了72位国家“顶尖人才”、116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9年全国新增国家级人才计划创业类34人,工业园区入选4人,有3人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占全国近9%。
能够聚集如此多高端人才,与科教创新区多年来不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环境有着很大关联。多年来,科教创新区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新兴产业,科教创新区一直致力于对接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校和科研学术机构,引进生物医药领域的高端教育、科研和人才资源,不断为生物医药产业“充电”,服务于园区乃至全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生物医药类企业的不断引进和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园内企业规模结构更趋合理,产业链分布日趋完善。纵向来看,园内引进孵育的医药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从早期药物研发到后期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横向来看,医疗器械企业已在精准医疗、医学影像、治疗设备等领域呈现出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早中期产业梯队。
记者梳理十多年来科教创新区深耕生物医药产业,发现其不仅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产业链各个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企业集聚式发展。同时会通过企业沙龙等形式促进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合作,积极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靶向招商”,完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慧湖独墅一帜”作为科教创新区重点打造的创新服务品牌,通过系列对接活动为区内生物医药的创新生态注入了活力,促进医疗机构与医疗器械企业开展合作,推动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最具说服力。当下,科教创新区已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高科技创新企业、近1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国家重点人才工程计划72人,省“双创人才”103人,市、园区领军人才477人,是最高、竞争力最强的产业集群之一,是生物医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阵地,初步形成了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
事实证明,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应该是十年前,如若持续不断为其打造好的生态环境,那么,其一定会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动人的果。
开放融入,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没有创新可以独立而为,当下的创新一定是彼此合作、彼此成就的。多年来,科教创新区以开放思维结交了很多创新“朋友圈”,为整个园区的转型增添了不少活力。
18年来,这里除了聚集了31所国内外高校(研究院),14所“国家队”科院院所齐聚于此的成绩,同样亮眼。
比如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从2006年筹建到现在,极大推动了区域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苏州纳米所投资5亿元建设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和纳米生化平台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从研发、小试、中试放大到生产,构建起覆盖创新链全流程的“硬件”支撑服务体系,每年服务客户300个,大幅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
此外,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承建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世界首个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真空互联的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成为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研发的重要支撑,有力支持了区域产业发展。
多年耕耘,園区纳米应用技术产业已基本形成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纳米健康四大产业集群。而位于科教创新区内的苏州纳米城更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社区之一,吸引了近400家企业入驻。
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科教创新区也没有停下过发展脚步。去年8月8日,华为(苏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落地在科教创新区东面的人工智能产业园。记者了解到,华为创新中心不仅是一个面向园区输出技术研发能力、供应链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和生态体系建设能力的平台。创新中心也会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通信、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等领
域,将华为全栈全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导入园区,加速园区企业融入华为生态,助力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据悉,华为创新中心揭牌落户一年来,已经走访了园区500多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其中技术、资源赋能企业超过90家,并组织了十余场产业对接和技术沙龙,可以说是非常高效了。
当前,科教创新区还在不断扩大“朋友圈”,记者从科教创新区了解到,他们正在加快深化与各高校(研究院)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创新及育成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18年,苏州工业园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纵观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史,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园区速度”和“园区创新”。
按照人的年龄来换算,业已“成年”的科教创新区风华正茂,正以铿锵步伐,乘风破浪,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为园区转型发展、产业腾飞持续贡献“科创力量”。
 
-全文完-

留给一座城市的创新印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517 KB
  • 时间2025-02-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