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008-吕素红-第二课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008-吕素红-第二课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二课 《谢谢你》 教案
课型:初级汉语综合课
使用教材:《HSK标准教材》第一册 第二课课文
(姜丽萍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第一版)
教学对象:本科的教学对象为零基础的汉语进修生。共20人,来自15个国家,主要为亚洲的泰国、老挝、马来西亚、韩国,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学生母语背景复杂,中介语可使用少量简单英语。
教学内容:
生词: 四个,包括动词两个,副词一个,短语一个。
语法: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2)、汉语的轻声、标调法和省写、汉字的笔画(横折、竖折和竖钩)
课文:《谢谢你》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通过词汇的学习,能够准确掌握生词的实际意义和用法,并回忆起记忆库中的相关词汇,正确率达到90%以上。
通过语法的学习,能够掌握7个声母和18个韵母的读音、汉语中的轻声、拼音规则中的标调法和省写、汉字中横折、竖折、竖钩三种笔画、汉字中的独体字的含义,正确率达到90%。
通过课文的学忆课文的内容,用本课所学的语言点和词语进行课文复述,新语言点和词语的正确使用率在90%以上。
技能领域:
听:能够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
说:能够用课文中的生词进行交际,话语自然流畅。
读:能够清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基本准确,自然流畅。
写:能够准确无误写出本课生词。
情感领域:
学生有了解中国人打招呼和表达感谢的愿望。
学生有打招呼和表达感谢的愿望。
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继续自觉运用比较、分类等学习策略,通过个别化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小组学习来体会合作学习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
词汇:“再见”的发音、“不客气”与“不谢”的运用
语法:(1)轻声的发音
(2)拼写规则中的标调和省写
汉字:横折、竖折和竖钩三种笔画的正确写法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按照“生词—语法—课文—成句表达”的顺序,循序渐进。
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听说领先,同时加强汉字的读写训练。
教学时间:
全课共两个课时,分为两讲,一讲一课时,约50分钟完成。
第一讲:
复习第一课
语法点:声母7个,韵母10个及相应的拼音规则(标调法和省写)
课文(一)(二)
轻声
第二讲:
复习第一讲的声母和韵母、轻声
复习第一讲的生词
韵母8个及相应的标调法和省写
课文(三)
三种笔画
独体字
(注:本教案为第一讲中课文二的内容)
教具:
图片类:拼音图片
媒体类:图片、汉字书写软件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2分钟)
问同学们周末做了些什么?玩得开不开心?两天的周末时光有没有忘记上周学过的生词。
复习(5分钟)
1、生词(使用生词卡)
集体认读
轮流认读
玩游戏:老师说英文,同学回答相应的中文;老师说中文,同学回答相应的英文。
连一连:上句连接相应的下句。
导入(1分钟)
对一个同学说谢谢,引导她回答上节课学过的生词“不谢”,然后让她对身边的同学说“谢谢”,同样那个同学会回答“不谢”,绕一圈让最后一个同学对我说“谢谢”,我回答“不客气”。
生词(7分钟)
“不客气”
领读
学生轮读(纠音)
让学生进行对话:“谢谢”“不客气”
汉字(展示动态笔顺)
语法(3分钟)
“不谢”和“不客气”不同之处
展示图片:
1、正式与非正式场合
说话双方关系密切与否
总结本课内容 (2分钟)
带读生词。齐读。
布置作业(2分钟)
回家与家人练习“谢谢”与“不客气”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Dì èr kè
第二课
Xiè xie nǐ
谢谢你
Xiè xie nǐ
A:谢谢你!
Bú kè qi
B:不客气!
十二、教学心得:
对外国学生的教学不同于对中国学生的汉语母语教学,尤其是对于零基础的外国学生。我们要尽可能少于甚至不用汉语,同时又要用最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习得汉语,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最好的方式方法。问候---导入---新知识讲解---操练---课文---练习---作业,每个环节要紧凑而自然,必须有效地避免负迁移,必须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不断操练。
同时,要预设所有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提前想好相应的解决办法。教学对象是一群生机勃勃的孩子,掌控课堂也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一方面要想办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保持热情和对汉语的好奇,另一方面又要维持课堂纪律,使课堂沿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前进。
作为新老师的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在充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懂得不断创新和探索,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008-吕素红-第二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