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科学教案4篇(优选).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科学教案4篇(优选) 】是由【森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科学教案4篇(优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科学教案4篇(优选)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视察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相识蚂蚁的种类。
  2、培育幼儿对科学的新奇心和探究精神。
  3、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细致视察发觉现象,并能以实证探讨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爱好。
  活动打算:
  1、幼儿课前已经找寻过蚂蚁,并仔细视察过。
  2、幼儿每人一只空瓶子,瓶子里放一只蚂蚁。一面放大镜。
  3、蚂蚁图片。
  4、有关蚂蚁活动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谜语: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英勇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让幼儿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是蚂蚁 老师提问:小挚友们,你们见过蚂蚁吗?在哪里见过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幼儿将之前视察蚂蚁的趣事进行回忆和讲解并描述,激励幼儿大胆的说。)
  二、老师讲解并描述
  1、老师讲解并描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当心把一小块面包掉到了地上,不一会儿,我就发觉有一只蚂蚁在面包旁边转来转去,转了一会就走了。过了一会,就有一大群的蚂蚁成群结队的来了。它们把面包团团围住,最终这群蚂蚁把这块面包抬走了。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讨。
  (1)在这块面包旁边,刚起先只有一只蚂蚁,怎么就来了一大群的蚂蚁呢?这只蚂蚁用什么方法通知其他的蚂蚁呢?幼儿相互探讨,激励幼儿各抒己见。 老师播放蚂蚁活动的课件,让幼儿了解蚂蚁是借助气味相互传递消息的。蚂蚁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没有一只蚂蚁是自己独立生活的。
  (2)小挚友们,蚂蚁那么小,为什么能搬动比自己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蚂蚁虽然身体小却力气大,他们能够团结合作,团结就是力气。
  三、视察蚂蚁、相识蚂蚁、了解蚂蚁
  1、幼儿视察蚂蚁,并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 让幼儿用放大镜视察蚂蚁的外部特征。视察前提问:蚂蚁的头长在哪里?头上有什么?身体长的什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视察。激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瓶子里的蚂蚁的主要特征。描述的越具体越好。
  2、老师出示蚂蚁图片,小结蚂蚁的外部特征。 蚂蚁的身体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头上有一对触角,身体是一节一节的,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引导幼儿探讨:蚂蚁的触角有什么用?
  3、给蚂蚁归类 在这节课之前,幼儿已经了解了蜜蜂和蜻蜓的学问,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虫。激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分类将蚂蚁归入昆虫类。
  4、了解蚂蚁的种类 课件演示不同种类的蚂蚁,让幼儿相识并了解它们的名称。
  5、启发幼儿探讨蚂蚁的好处和害处。比如:刚才课件里看到的白蚁就是蚂蚁的一种,它们就是害充,对人类有很大的害处。
  四、活动延长
  让幼儿到户外接着视察蚂蚁,并用画笔画出所视察到的蚂蚁。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都不干脆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察、探讨,通过自己探究的过程寻求出正确的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育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实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让幼儿很感爱好,他们就会很仔细的去视察、去学习。在视察蚂蚁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蚂蚁的特征,有的幼儿不会用连贯的语句说下来,或者说不清晰,所以老师要多培育幼儿的口语表达实力。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害虫和益虫。
  2、相识常见昆虫的食物,仿照昆虫的三种基本运动形态:飞、爬、跳。
  3、能在情景中,通过试验完成对简洁科学现象的探究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觉的结果。
  4、培育幼儿动手操作实力,在活动中大胆创建并共享与同伴合作胜利的体验。
  活动打算:
  1、昆虫头饰二十一个。
  2、昆虫拼图四张,画架四个。
  3、昆虫图卡若干,食物图卡若干。
  4、音乐带、录音机。
  5、森林场景,益虫的家和害虫的家。
  活动过程:
  一、相识昆虫










  1、师:“今日我们小挚友一起来玩拼图嬉戏,看看里面躲了一只什么小昆虫?请小挚友把拼图背面的双面胶撕下,并把撕下的胶带纸放在筐里”幼儿操作,老师将拼好的拼图放在画架上展示,每组请一位幼儿回答。
  2、师:“蝴蝶属于什么?蚂蚁呢?”“为什么说它们是昆虫?”幼儿回答昆虫的基本特征。
  3、师:“除了蝴蝶、蚂蚁、萤火虫和七星瓢虫外,还有什么也是昆虫?”幼儿讲解并描述,老师出示图卡。
  二、嬉戏《昆虫找食》
  1、老师宣布嬉戏规则:“请小挚友们每人找一个昆虫头饰戴上,看看自己扮的是什么昆虫,想一想它是怎么运动的,它爱吃什么。”幼儿找寻并戴上头饰。
  2、师:“请小昆虫们用自己的动作随音乐来找寻食物。”放音乐,老师带领幼儿到森林场景中找寻食物图卡。
  3、师小结:“小昆虫做得真好,请小挚友说一说你是什么昆虫,你是怎样行动的,你找到了什么食物?”请5~8位幼儿回答。
  三、益虫和害虫
  1、师:“蜜蜂采花蜜传播花粉,对人类有帮助,我们叫它益虫;苍蝇呢会传播细菌,给人类带来疾病,对人类有害,我们叫它害虫。小挚友想想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呢还是害虫。”
  2、师宣布嬉戏规则:“天快黑了,小昆虫们要回家了,我们来找家,益虫的家在这边,害虫的家在那边。”幼儿找家。
  3、老师小结,帮助找不到家或找错家的幼儿正确相识自己扮演的昆虫是益虫还是害虫。
  活动反思:
  幼儿对昆虫比较感爱好,:小挚友,今日我们班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一起把他们请进来吧!幼儿戴昆虫头饰做动作进教室,老师和幼儿一起看一下都有哪些昆虫来做客了。组织幼儿和小昆虫一起听音乐跳舞,这时扮演小昆虫的幼儿站起来提问:“小挚友,你知道我们的家在哪吗?”请幼儿逐个说一下在场小昆虫的家,然后老师总结:原来昆虫的家都在不懂的地方,有的在森林里,有的在水里,有的在人的家里,有的在树上的鸟窝里,有的在泥土里。再请一个扮演小昆虫的幼儿起来提问:“小挚友,你们还相识那些小昆虫吗?”昆虫卡片的出示,引起了个别幼儿的兴奋,他们有的无意地玩弄小卡片,有的窃窃私语地讲解并描述自己在卡片中获得的乐趣。讲解并描述时虽然幼儿的表达很主动,但纪律很松散,回答问题无规则。在帮助昆虫找家的过程中,小挚友对常见的昆虫比较了解,能很快地找到,也有的两栖昆虫让他们很犯难,不知放哪里,所以都问起了老师。嬉戏昆虫找家是小挚友最欢乐的,每次当发觉小昆虫走错地方时,老师都会刚好的讲评和订正。但是,本节课涉及到的学问面很广,有些地方没给有孩子们讲清晰,如:生活在水里的昆虫可以分为两种:有海水里面的和淡水里面的,还有个别学问点讲得不够精确










  在活动中,老师能留意幼儿的爱好点进行设计活动,由易到难,过度自然,小挚友的参加爱好很高,但活动中让老师觉得不足的是起先部分,幼儿的留意力很简单分散,是否内容简洁些,或干脆让幼儿分组探讨,沟通,然后激励幼儿把自己不懂的提出来,和老师一起解决。这样的处理是否能让幼儿的学习更加主动些。建议下次教学,可以试试。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全部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科学教案 篇3
  
  1、进一步感知声音,了解可以利用填充、固定、缓冲等方法削减噪音。
  2、比较不同材料的试验效果,尝试将学习结果进行实际应用。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胜利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视察力、想象力。
  
  1、八宝罐、沙子、棉花、橡皮泥、积木。
  2、记录表、笔。
  
  一、嬉戏“木头人”。
  师:小挚友们,你们喜爱玩“木头人”的嬉戏吗?今日,我们来换个花样玩,拿着我们手中的豆罐子一起来玩一玩,玩之前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可不能打开瓶盖哦!
  嬉戏起先:山山山,山山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动动就是小蜜蜂。
  师:诶呀,我听到**小挚友的豆子声音了哦!
  二、探讨。
  1、你的'豆子怎么会发出声音的?(动作:老师不当心撞了一下)
  师小结:哦。我们晃动瓶子,豆子发生了碰撞,它就会发出声音了。
  2、那有什么方法使豆子在玩嬉戏时不发出声音,宁静下来或者声音轻点不被人发觉呢?(不摇摆,动作小一点,轻一点)
  3、那我们用刚才小挚友说的方法再来玩一遍嬉戏:留意动作小一点、轻一点,不晃动哦!山山山……
  4、师小结:我们刚才的方法似乎使豆子的声音减轻了一点,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使豆子在我们玩“木头人”嬉戏时更加宁静呢?我们轻轻地坐下来,动动脑筋想想。
  三、探究。
  1、看,前几天老师请你们收集的这些物品,不知能不能帮上忙呢!










  2、老师依次出示材料供幼儿相识:(老师材料),你们相识这些材料吗?谁来说一说。沙子、棉花、橡皮泥、积木。
  3、你觉得这些材料可以帮豆子宁静下来吗?怎么帮?(幼儿揣测)
  4、老师给每张桌子上都放里这些材料,我们相互合作,四个好挚友,分一分,每个人选一样材料去试一试,然后再盖紧盖子,用手摇一摇,这些豆子宁静些吗?
  5、唉,别忙着动手哦,老师给每个组打算了一张记录表,须要我们合作完成:左边是我们刚才相识的几样物品,右边是须要记录的,找到你操作的物品,在它的旁边记录,你觉得豆子很宁静的,就打“√”,比较宁静的打“○”,担心静的打“×”,记清晰了吗?我来考考你们,请幼儿过要求。
  6、现在大家选一样材料抓紧去试试吧(以小组为单位沟通记录表)
  四、试验验证(8张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现在我们大家来验证一下,一起来看看,先看看沙子,8张表格一一看过去,假如有个别组打“○”,可以请个别幼儿示范一下,请谁来试试,你的豆子为什么是比较宁静的,假如是全打“√”,老师可以说,真的有你们说的那样效果好吗?我也来试试,真的呢,豆子变得宁静了,那老师在就记录上也打“√”,棉花它使豆子宁静了吗?(同上),我们再来看看积木,他使豆子宁静了吗?没有,那我们给他打“×”,
  五、小结。
  小结:我们今日用了很多方法让豆子宁静下来。有的小挚友用橡皮泥把豆子包起来,就像让豆子穿了厚衣服;有的小挚友用沙子和棉花把盒子填满,让豆子不会动。这些方法都让豆子不发生碰撞,减轻声音。其实让豆子不发出声音还有许多方法,我们再去找找吧!
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觉胜利的欢乐。
  二、活动打算:
  1、材料打算: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阅历打算:会玩喷泉。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三、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激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试验验证:
  老师留意视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觉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觉操作技巧中的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留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辨别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番运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视察。
  4、结果与探讨:
  激励幼儿大胆与同伴沟通,关注每个幼儿的发觉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阅历。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激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试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探讨: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三)嬉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长: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
  五、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爱好,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实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识,但却不肯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阅历的基础,又有探究的空间,孩子们很感爱好。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究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主动的参加探究,尤其在最终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骄傲。信任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究活动的。

2025年科学教案4篇(优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森森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5-02-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