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经典国学诵读总结优秀(共18篇)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经典国学诵读总结优秀(共1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经典国学诵读总结优秀(共18篇)
篇1:诵读国学经典
诵读国学经典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开始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了。《弟子规》的每句话都很短,只有十二个字,但里面的含义非常丰富。我的这本《弟子规》读本中还附带有很多流传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弟子规》是教我们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别人友好相处,在学校尊敬师长的行为规范,原名《训蒙文》,是根据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导编写的。从古代到现在,小朋友们都在学习这本书。
《弟子规》一开头就教我们“首孝悌,次谨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谨慎、讲信用。接着就教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和姐姐平时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时我看书入迷了听不到妈妈叫我的声音。
父母养大了我们,我们该怎样孝敬他们呢?《弟子规》是这样教我们的.:“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们请安问好;傍晚回来了,要向父母报平安。这里还有一个“黄香温床”的故事呢。
黄香是东汉时的一个小孩子,他对父母十分孝顺。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了,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对父亲非常体贴。
夏天,黄香每天都熬一锅清凉降火的青草茶让父亲喝,让父亲消去暑气。晚上,黄香用蒲扇扇父亲的床铺,直到枕头、竹席都没有热气了,才让父亲上床睡觉。
冬天,黄香每晚都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直到把被褥暖热了,才请父亲上床睡觉。
《弟子规》中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段话我不太理解,读了更让我感动的故事“卧冰求鲤”,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爱我,我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父母讨厌我,我却还能用心尽孝,那才算得上难能可贵。”
王祥是西晋时临沂人,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给他娶了后妈朱氏。朱氏经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觉得她是长辈,一直都很孝顺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鲜鱼,可到处都买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边,准备把冰凿开来打鱼。冰太厚,很难敲碎,他就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后来,终于在冰上凿开一个大窟窿,有两条受到感动的大鲤鱼从水里跳出来。王祥带着鱼回到了家,继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
黄香和王祥都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妈妈累了,我就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妈妈胳膊疼了,我就给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东西就先让爸爸妈妈尝一尝。
当爸爸妈妈老了的时候,我也要天天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会认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上网查资料,找到正确的答案。
《弟子规》教会了我怎样去孝敬父母,还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篇2:经典国学诵读
经典国学诵读50句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国风 • 王风 • 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国风 • 郑风 • 子衿》)
岂曰无衣与子同 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国风 • 秦风 • 无衣》)
蒹葭苍苍,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蒹葭》)
投我以木桃,报之 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 • 木瓜》)
死生契阔,与子成 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 • 击鼓》)
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 • 硕人》)
它山之石,可以攻 玉。(《小雅·鹤鸣》)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 • 车辖》)
高山仰望 才见顶,大路平坦凭人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雅 • 采薇》 )
回想当初 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郑风 • 风雨》 )
风雨晦暗 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 • 淇奥》)
美君子文 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似美玉经过琢磨。
投我以桃,报之以 李。(《大雅 • 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 •
荡》)
开始还能 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 •小 旻 》)
警惕呀, 小心呀,像面临着深渊,像行走在薄冰上。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小雅 • 伐木》)
小鸟鸣叫 不止,是在寻求朋友的响应。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 • 何人斯》)
(你做坏事,) 即使在人前不惭愧,难道不怕天吗
孟子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 《梁惠 王上》 )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 《梁惠王上》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梁惠王上》 )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 下》)
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 下》)
孟子曰: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上》)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 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 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公孙丑上》 )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告子上》)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故曰:仁者无敌。 ( 《梁惠王上》 )
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下》)
”值得向往的叫'善','善'为自身所 拥有就叫'信','善'充盈在身上就叫'美',既充盈实在进又去发扬光大就叫'大', 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 心上》)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 时雨滋润化育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 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 偃。 ( 《滕文公上》 )
孟子说: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 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公孙丑上》 )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古之 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 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公孙丑 下》)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 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 《公孙丑上》 )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 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尽心上》)
孟子说:鸡叫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 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 跖 一 类的人 。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 天下。“(《尽心上》)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滕文公 上》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上说:”周虽是古老的诸侯国,接 受天命革新。“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 ”然。“(《告子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滕文公下》)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离娄上》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离娄下》 )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告子上》)
篇3: 国学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深知开展住一些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的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寻学校育人思想之根……在熟读国学经典过程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孩子的人文底蕴。我们学校根据教育局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
篇4:国学诵读培训总结
国学诵读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早已成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年级的学生学习已有四年了,学生对我国的经典文化已有了初步了解,收到了启蒙教育,开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实践活动: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每学期评选一次 “国学小标兵”,让老师、学生在经典传统文化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内化,用经典的精华来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传统文化教育犹如一道风景,带来勃勃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提高了师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操与文化底蕴。“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师生的口头禅,“李杜诗篇万口传”成了班级良好的学诗风气,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
1、方法趣味化。小学生学习“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画画法:有些诗形象深邃、意境悠久,可以画下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帮助记忆,效果突出,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2、内容“不求甚解”化。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3、诵读形式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现在,每到开学初,孩子们总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2025年经典国学诵读总结优秀(共1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