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有影响的三大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蒋靖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教科室,四川遂宁 629000)
电话:**********
【摘要】:文章首先归因效果理论、习得无助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等当代有影响的三大归因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因素上谈三大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成败进行积极归因,并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正确归因方式的形成与保持。
【主题词】:归因;归因理论;归因方式;教育教学活动
归因理论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业已成为动机理论的主流,对动机研究、个性研究、乃至整个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归因理论也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代最具影响的三大归因理论:归因效果理论、习得无助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
1)归因效果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提出归因三维度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控制性。他认为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取决于控制点、稳定性与控制性三者的共同作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控制点×稳定性×控制性)。所谓控制点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提出,韦纳认为控制点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认知;根据认知部位可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指自己具有的内部因素主宰行为,外部控制指外部力量控制自己行为。韦纳又根据三维模式提出影响成功的四大因素:能力(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任务难度(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运气(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他们认为控制点和稳定性对成就动机起绝对作用;控制点影响成功的期望,稳定性影响成功的价值。高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内部归因,低成就动机者倾向于外部归因。
2)习得无助归因理论
斯里格曼(Seligmon)在对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67年提出:将动物放在一个无法逃避的电击范围,开始动物极力逃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不再逃避,随之而来是动物活动性的快速减弱,达到极其低下的水平,即认知、情绪的缺失。这边产生了习得无助行为,而产生该行为的原因并非消极事件本身,而是个体认识到自身对消极事件的无能为力。即产生习得无助行为的原因是反应与结果的不相依,即反应与反应的预期效果不一致。后来,他将这一理论推广到人类,便产生了动机三阶段理论:反应与结果的不相依
→未来不相依的预期→反应的强弱(习得无助行为的产生)。阿布拉姆森(Abramson)在斯里格曼的三阶段理论上加了“不相依的归因”,即反应与结果的不相依→不相依的归因→未来不相依的预期→反应的强弱(习得无助行为的产生)。同时提出了不相依归因的三维度:稳定性、部位、整体性,其中稳定性、部位源于韦纳的稳定性、控制点,整体性是指不相依的归因具有普遍性,跨情境性。此后,美国心理学家杜依柯吸收前两位的理论成果专门对儿童的成就动机归因方式及其对成就动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儿童成就归因的方式是把握定向和无助定向。把握定向是指失败归因与努力不够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取得成功;无助定向指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缺乏,导致再以后的学习中付出努力很小,成绩明显下降,思维积极性降低,成就动机降低;他还明确指出,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决定其归因方式的形成和选择
当代三大归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