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聊扎染
摘要:扎染工艺的简约性,实现个人艺术创意非常便捷,并有利于审美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传统的扎染制品又使我们倍感亲切、温馨。使人们联想到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民族文化思潮回归的今天,这一质朴自然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更是得到人们的青睐,扎染艺术已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令人们重新发现其夺目的魅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扎染;生命力
第一章民间染织美术是染织美术的本元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根,是母体的艺术,属本元文化。她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特色来显示,越是地方性的东西便越具有世界性。民间染织美术是染织美术的母体与根本,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蕴藏着民族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传递和培育着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使人们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民间染织美术制品的制作过程饱含了制作者的向往和思念、追求和寄托,寄情于物,使之成为具有高度的感情含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载体。
第二章针线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
在社会高度工业化的今天,民间染织美术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补充,成为民族文化的回归。工业化社会近三百年的历史证明,高度工业化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人性的沉沦,以及人与自然生态的不平衡。生态保护是人类觉醒的体现,包括对本土文化及民间艺术的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原始文化所蕴藏的人与自然协调的追求,都是我们现代设计应该认真研究的。
当代都市人日趋疏离与冷漠。面对一个多姿多彩用针线编制扎染的艺术天地,一个充满清新、洋溢母爱亲情的感情世界,一个用自己双手来表达内心淳朴真情的空间中开始追寻人性的回归,重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美。针线间缝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缝,使生活更丰富美好。
第三章民间印染
扎染,古代称为扎缬、绞缬。缬音“协”,系古代对防染手工印花织物的统称。其“缬”字本义,是专门指扎染这种工艺。《韵会》称“缬,系也,谓系缯染成文也”。《一切经音义》也如此解释:“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缬”。元代胡三省《通鉴注》说的更明白:“缬,撮丝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色矣。其色彩斑谓之缬。”可以看出缬最初的本义即为扎缬、绞缬。以后缬发展为扎缬、蜡缬、夹缬等防染印花织物的总称。
:坯布是指准备在上面扎结花纹的面料,一般以选择纯棉布为好,丝绸、麻布、人造棉亦可,此处以白府绸为例。面料的薄厚对花纹效果有一定影响,图案细腻选择薄面料,图案粗犷则选择厚面料。首先要退去坯布的浆,需在清水中浸泡至少半小时。退浆的坯布经晾干后进行平整,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画图、上花型。
单件扎染设计可用水溶笔在面料上画出图案。扎染图案不宜太复杂,纹样不要过多重叠,注意平面构成效果。复杂的图案要便于分解为几个基本形。要发挥扎染在缝扎和染色中所产生的色晕变化,它可使简单的纹样产生丰富的效果。
:缝扎时需要使用针、线。针最好是稍长而细的棉线针。
可根据面料选择针的型号,面料细而薄则用细小的针;面料粗而厚(麻绒类)用粗长的针。扎缝线宜选择结实、牢固、光洁的线为好。一般采用全棉线,防染且便于拆线。另外还需准备塑料袋、橡皮筋、筷子、纸等,用于不同的扎染方式。
,靠扎、缝、
一针一线聊扎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