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概述: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一、[流行病学]
因本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因此传播径复杂。主要包括:
通过飞沫受染,如麻疹病毒,EB病毒等。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柯萨奇病毒等。
如EBV、HSV等。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
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A组病毒(1~6,8,10,22)、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当劳累过度,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易患此病。
二、[病因]
病毒自鼻咽、口腔侵入至呼吸道及消化道局部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以及咽部或肠壁淋巴组织居留和增殖。病毒由原发灶经淋巴通道扩散至局部淋巴结,或进入血循环产生病毒血症,到达全身各脏器,引发各种病变。
三、[发病机制]
四、[临床表现]
多见于3~10岁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同一患者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预后良好。
急性淋巴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一种变异的疱疹性咽峡炎,有如典型咽峡炎同样的损害,但不进展到水疱和溃疡,仅存留有淋巴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灰白色丘疹,周围绕以红晕。
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
Small papules are present on the soft palate and fauces.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依据临床和血清学检查,可以确定诊断。
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
分类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正常。
2、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口疮性口炎、多形渗出性红斑、坏死性口腔炎、带状疱疹等疾病进行鉴别。
a、带状疱疹: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 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致的急性皮肤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生的、沿神经带状分布、单侧分布、密集成群的疱疹为特点,疼痛明显,愈后极少复发。临床表现:口腔黏膜的损害,疱疹多密集,溃疡面较大,唇、颊、舌、腭的病损也仅限于单侧。第一支除额外,可累及眼角黏膜,甚至失明;第二支累及唇、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第三支累及舌、下唇、颊及颏部皮肤。此外,病毒若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鼓膜疱疹,表现为耳痛、面瘫及愈后的听力障碍、耳部带状疱疹、口咽部疱疹、耳鸣、味觉下降等,称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或称Hunt综合征)。
疱疹性咽峡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