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考点归纳
教育与教育学
复习题要
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renyin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guimao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学,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
二次大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di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高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教资小学考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