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8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挑战 2
第一节现实基础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二章总体要求 6
第一节指导思想 6
第二节基本原则 6
第三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主要任务 10
第一节提高海洋资源管理能力 10
第二节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12
第三节夯实海洋基础支撑 14
第四节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6
第五节提升海洋监督执法能力 19
第六节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 21
第四章重大工程 23
第一节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 23
第二节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23
第三节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24
第四节海洋基础支撑工程 24
第五节智慧海洋融合提升工程 25
第五章保障措施 27
第一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7
第二节强化海洋法制建设 27
第三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7
第四节推进重点工程实施 27
第五节强化绩效考核评价 28
宁波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29
前言
海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和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统筹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的关键时期,也是宁波市加快构建“港口经济圈”,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发展机遇期。
为进一步明确宁波市海洋事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升海洋开发、保护、管理与服务能力,实现宁波市海洋事业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年)》《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重要规划,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中的海洋事业是指为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促进海洋经济稳定发展,而进行的海洋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活动,涵盖海洋管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公共服务、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等领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机遇挑战
第一节现实基础
宁波市区位优势突出,海洋资源丰富,工作基础扎实,体制机制灵活,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海洋事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海洋资源丰富。宁波市海域总面积约8500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556千米。全市滩涂资源分布集中、面积大、开发条件优越,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和三门湾北岸。大目洋、猫头洋、渔山等海域是浙江省的重要渔场,其中象山港海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和肥育的优良场所。全市共有海岛601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9个,无居民海岛582个。海洋旅游资源具有“滩、岩、岛”三大特色,主要集中在象山港内和象山县沿岸。
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健全海域海岛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展开各项工作。沿海县(市)、区相继组建海洋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开展了象山县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管理创新试点。海域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用海保障和海域使用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海洋执法监察能力进一步提升,海岛巡查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海岛执法基础资料基本补充完善,组织开展了海岛名称标志设置情况专项巡查,全市有居民海岛、无居民海岛的一岛一档电子与纸质档案已全面建立。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贯彻落实《宁波市海洋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构建了宁波市近岸海域实时监测与动态评价体系,实现与国家、省级海洋环境监测信息联网共享,完成了宁波市入海污染源(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河流)普查,加大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修复与整治项目。2010年至今,宁波市共获得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项目11个,中央补助资金达3亿多元。印发了《象山港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象山港区域成为首个浙江省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试点区域。现有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象山县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海洋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高。“十二五”期间,以《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为引领,全市海洋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灾害防御应急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体系项目扎实推进。逐步开展了观测网、预警网和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在沿海地区实施了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沿海警戒潮位核定等工作。在海洋与渔业信息化智能运用管理上取得新融合,在应急管理上可提
海洋事业十三五规划(印发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