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信用风险管理概论
概念: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即是认识风险的来源与所在。应借助于各种方法尽量寻求风险,使之能够被完整地识别出来。
风险估计:风险估计是将风险分析信息依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的幅度予以资料化的统计过程。即风险估计是风险的量化过程。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人们针对风险的来源和风险估计值决定其重要性与价值的一种过程。
风险的组成。
风险一般由三部分构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风险因素:能够增加和产生损失频率与损失幅度的潜在条件。包括实质性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
风险事故:可能引起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偶发事件,是造成风险损失的直接原因,又是直接由风险因素导致的后果。
损失:非故意、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
风险评估的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基因互除法、灰色理论、混沌理论和模糊理论。
风险防范的方法?
(1)风险回避:由于考虑到风险损失的存在或可能发生,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可能引起风险的方案。
(2)风险转移:风险承担主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合法手段将其承受的风险转嫁给他人的方式。风险转移一般采用保险、买卖契约和担保三种方式。
(3)风险分散:基于简单的哲理——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4)损失控制:在损失发生前全面地消除损失发生的根源,并竭力减少至损事故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后减少损失的严重程度。
什么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有什么特征。
信用风险: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信用关系的一方因为另一方没有履约而导致的可能损失。从狭义的经济层面理解信用风险,则是指债务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约,致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
特征:
(一)不对称性:当你承受一定的信用风险的时候,你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损失是不对称的,不像你面对的主要风险是市场风险的情况。
(1)信用风险难以充分分散化。
(2)信用市场上的“一边倒”特征。
(3)信用风险保护的提供者少于购买者。
(二)累积性:信用风险的累积性是指信用风险具有不断积累、恶性循环、连锁反应、在一定的临界点可能会突然爆发而引起经济危机的特点。
(三)系统性:受到某一共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风险。
(四)内源性与行为因素:如果某种风险不是完全由客观因素驱动的,而是含有主观的、无法用客观数据和事实证实的因素,那么这种风险可认为是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的。
为什么说信用问题的根源是产权制度的缺陷
信用是在财产性的市场活动中产生或逐步形成的,它既意味着对市场主体财产权利的尊重,也意味着对在市场交易中所产生的财产义务的严格履行或财产责任的完全承担,因此,信用问题的实质是财产问题或产权问题,信用活动产生的制度前提是交易双方拥有独立的财产,或者说交易主体必须是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财产主体。可见,目前我国产权制度的缺陷是信用问题的根源。
(1)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就没有真正的能力讲信用
(2)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没有动力讲信誉、守信用
(3)市场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也没有内在的压力守信用
(4)市场机制不完善使得我国的一些市场主体没有外在的约束讲信誉、守信用
预期的不确定产生怎样的信用问题?
(1)企业寿命预期:企业寿命预期比较短,导致不看重长期利益,短期行为盛行,不讲信用则是这些短期行为的典型表现。
(2)政府干预扰乱预期
信用管理-c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