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作者简介
(689~740)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写作背景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注释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水气蒸腾,弥漫整个云梦大泽。波涛汹涌,几乎要撼动了这座岳阳城。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面对浩浩的湖水,想渡过湖去却沒有船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居然闲居無事,想想深觉可耻。
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赏析:[《》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然看著那湖畔垂钓的人们,空自倾羡他们得鱼获,只有聊表欣慕之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生动。这首干谒诗称颂对方有分寸,表白自己很得体,不露干谒痕迹,不卑不亢,所以显得含蓄有味。
《黄鹤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