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有什么用?
定义: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
感受刺激,反应病证
反应病证
1 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1) 感觉异常: 痛觉过敏, 其它感觉异常,知热感度
(2) 组织形态改变
皮肤色泽或形态改变:淤点、白斑、凹陷、丘疹、脱屑、硬结、条索等
(3)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电、热、光、生物化学
2 穴位病理反应的主要特点
(1)穴位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脏腑的关系
(2)穴位病理反应与病情的关系
(3)穴位病理反应与疾病性质的关系
3 穴位病理反应的临床应用
(1)协助诊断疾病:定性、定位
中医--经络辨证
西医--压痛点或痛觉过敏带
(2) 帮助选穴治疗
4 穴位病理反应的机制
5穴位病理反应的诊断规律
阳性反应物多在特定穴,背俞穴更明显
病理反应穴的数目、性状与病性、病情轻重有关
病情轻:阳性反应物、反应穴少,质软
病情重:阳性反应穴、反应物多,质硬
急性病:压痛明显,多有色泽变化
慢性病: 压痛不明显,多形态学变化
6穴位感受刺激的三大特点
7神经纤维的分类
A、B和C类,A类又分α、β、γ和δ纤维
A粗αβγδ脊神经中粗的、快速传导的、有髓鞘的纤维
B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有髓鞘
C细非常细的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缓慢
根据传入纤维的粗细分为Ⅰ、Ⅱ、Ⅲ、Ⅳ类
7穴位的结构及解剖特点;(同10)
8针感的产生机制;
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刺激等→作用于穴位感受器→神经冲动经相应传入神经→进入脊髓背角在此就与痛觉冲动发生作用(突触前抑制)→继续经腹外侧索→上传至脑干网状结构、网状巨细胞核和中缝核等,在此继续与痛信号互相作用→上行至丘脑中央中核→大脑皮层→产生针感或镇痛过程
9简述针感的性质?
穴下的组织结构不同
刺激肌肉、肌腱、骨膜-酸胀:
刺激神经多引起麻感;
直接刺激神经干则出现电击感;
刺激血管多引起痛感.
感受器和兴奋的神经纤维类型不同
手针主要兴奋Ⅲ、Ⅳ类神经纤维---酸麻重胀;
电针主要兴奋Ⅱ、Ⅲ类神经纤维----麻.
针刺参数不同
进针深度和方向、刺激方法、刺激手法、刺激部位、刺激强度
10针感的感受装置解剖基础
◆针感点基本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皮下结缔组织中
◆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包括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和骨膜
◆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内均有神经、血管分布。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环层小体、肌梭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某些包裹感受器
◆小神经束与游离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针刺可兴奋深部组织中各类感受器(牵张、压力
11针感的外周传入神经纤维
◆针刺信号可兴奋ⅠⅡⅢⅣ类神经纤维
◆针刺信号主要沿ⅡⅢ类神经纤维传导
◆电针针感以ⅡⅢ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手针主要由ⅢⅣ类神经纤维传导为主
◆针刺兴奋哪类纤维、产生哪类针感主要取决于针刺强度大小和涉及到的神经类别
◆镇痛实验显示:当穴位电针刺激的强度达到Ⅲ类纤维兴奋时,镇痛效应最好,但当过强的刺激使Ⅳ类纤维都兴奋时,该刺激本身就会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和明显的痛反应
穴位有什么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