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适用专业:中职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第一部分课程安排
1、课程名称《妇产科护理》
2、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训12 学时、护士执考强化20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
3、课程性质和地位
妇产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女性非妊娠期、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生理病理变化,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同时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学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是一门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随着人们对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强,妇产科护理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因此妇产科护理学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所学的妇产科基本知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方法,对孕妇、产妇、妇科患者及新生儿进行整体护理,并能够对个体、家庭、社区进行保健指导和健康教育。
前导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
后续课程:《急救护理学》、临床实习。
4、课程设计思路和学时安排
设计理念:为适应现代护理学要求发展的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特点,根据护理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护理岗位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为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我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按照卫生职业教育
“工学结合”理念,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我校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岗位,贴近社会”的基本原则,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从护理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由专业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基于护理工作岗位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坚持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实际应用和技能提高为主线,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特点,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相结合。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突出职业能力、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护理技能和对护理的感悟。
理论教学上,坚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在强化妇产科专科护理知识的同时,力求简化医疗知识,淡化专科意识,体现新的教学改革思想。
实验课设计:设计实践教学,突出专业训练的可操作性、真实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实验授课上,改变以往只在模型人身上模拟,重视操作程序、缺少语言沟通的教学方法,现采取标准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模型人身上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强调人的整体性和护理的整体性,并根据临床的变化及时调整,补充了部分教材内容滞后于临床实践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同时使学生更能体会到人性化的护理,使他们对人的情感关怀、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助的能力得到最佳的发挥,保障学生毕业时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符合当今临床工作需要。(图1 课程设计理念)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护理岗位对护理人才的能力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从知识、能力、德育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常见病病人的护理措施,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满足妇产科护理对象各项需求的护理知识。
2、理解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并制定护理计划,运用所学知识为护理对象实施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履行护理人员“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
3、理解妇产科护理概念、范畴和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
1、制定妇产科病区护理管理的计划。
2、灵活应用护理管理方法,合理管理科室的物品、仪器设备,节约有效使用资源。
3、能够及时、准确、客观完整的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
4、独立并规范完成护理文书的书写。
(三)情感目标
1、遵守管理规范,参与护理管理,建立自觉管理意识。
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心理素质,关注护理对象的情感需求,关心体贴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医护合作、护护合作。
3、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不断进取、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定的职业信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珍爱生命的职业情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养成正确的护理行为意识。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第一部分:《妇产科护理学》
在三年制学生的第四学期开课,通过这部分学习,学生要掌握临床常用妇产科护理操作技术和相关基础知识,同时培养良好
《妇产科护理》课程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