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2010-08-24 | 作者:陈建军雷征| 来源: 资源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
摘要:采用武汉城市圈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通过吉布斯—马丁多样化指数模型、区位熵模型,计算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市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指数和区位指数,总结武汉城市圈及城市圈内各地市土地利用的现状规律,以帮助认清城市圈土地利用的现状,指导土地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研究结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耕地和林地为主;(2)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以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区位优势较大,开发利用潜力大。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区位熵;现状
2007年岁末,武汉“1+8”(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孝感)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圈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单个城市(镇)相比,城市圈土地利用系统更加巨大、复杂,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是多个城市经济联系和产业互动的结果。结构决定功能,因此,只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才能保持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产业和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1 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都各有其相应的部位,但彼此之间在分布上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组合成一定的格局或图式,而土地利用结构则是土地利用类型在某一区域内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其构成的空间组合形式。也可以说,士地利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类用地的搭配关系(黄以柱,1996)。具体来讲,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特定的用地类型按一定的构成方式组成的集合,是经济结构在土地上的表现方式(王万茂和潘文珠,1989),是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配置与利用状况及各类用地比例关系的反映。土地利用结构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其变化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也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经济实力、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
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分,关键在于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孔伟,2006)。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只有合理的用地结构,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更大的土地利用效益。因此,在保证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2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概况
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是指武汉以及在其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个城市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如图1。
×,,。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mm),水热匹配较好。地貌类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