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集美区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厦门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厦地防办[2006]1号)和《厦门市集美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截至2005年底,本区现有地质灾害点14处,其中滑坡2处,崩塌 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其中已护坡处理3处。威胁到24户94人的生命和223万元财产安全。各地质灾害点情况详见表1《集美区地质灾害点一览表》。
表1 集美区各类地质灾害统计表
灾害类型
镇(街道)名
滑坡
崩塌
潜在不稳定
斜坡
后溪镇
2
9
2
杏林街道办
0
0
1
合计
2
9
3
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如下:
1、规模较小。地质灾害多为小型,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2、雨季多发。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3、灾前征兆不明显。地质灾害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发生时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4、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2006年降雨趋势预测
据厦门市气象台的《2006年重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气候预测200517号),我市今年降雨总体趋势为:
(1)春季(3~4月):预计降雨量接近常年略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略偏多,4月略偏少。
(2)雨季(5~6月):预计总雨量接近常年略偏少,可能有局部雨涝;降水相对集中时段大致出现在5月下旬中后期和6月上旬后期至中旬中期;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略偏多,6月雨量略偏少。
(3)夏季(7~9月):预计总雨量略偏多,降水集中,旱涝突出,其中:7月雨量偏少,8月雨量略偏多,9月雨量偏多。
预计今年影响厦门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接近常年至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2、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今年降雨趋势和我区的工程建设情况,预测本年度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根据已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综合分析,预测我区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主要在北部、北西部后溪镇的黄地村、许庄村,其中后溪镇黄地村是重点活动区。这些地区岩性以火山岩和侵入岩的风化层、残积层为主,人工削坡建房比较普遍,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条件与引发条件,是今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根据已有地质灾害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等综合分析,预测我区今年发生地质灾害的类型主要为滑坡或崩塌。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主要活动区域,确定今年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对象为:后溪镇的黄地村、许庄村。各地质灾害点的威胁对象、范围及位置(镇、村、居民点)详见附表1—集美区危害性地质灾害点一览表。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4~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
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闽政[2001]24号),区政府、镇政府(街道办)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集美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政府和镇政府(街道办)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集美分局要协助区政府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和发放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
集美区2006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