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论文
..毕业
摘要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看似一部忧伤的恋爱小说,却自始至终都交织着“生和死”这一二元对立的主题,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分析论点分析,直子所代表的是“死的本能”;绿子是“生的本能”;主人公渡边是徘徊在“生”和“死”之间,最终回归到“生”所代表的现实世界。
关键词死的本能生的本能二元对立弗洛伊德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不仅受到中国、韩国等亚洲读者的喜爱,甚至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也拥有不少的读者群。正如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家林少华所说:时下,阅读村上春树作品已日趋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村上从处女作《且听风吟》到《海边的卡夫卡》无不充满着“孤独、寂寞”、“忧郁、彷徨”、“无奈”、“青春的迷茫”和“社会的疏离感”等等..毕业,但村上作品的另一个贯穿作品始终的重要主题还有对“死的诱惑和排斥”。关于死的问题在其成名作《挪威的森林》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198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它主要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年对现世的虚无与伤感和那个年代文明的失落与个人意识的挣扎的内心世界,传达出了全人类对现实的那种不确定的感觉。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以第一人称“我”在汉堡机场听到著名甲壳虫乐队的《挪威的森林》乐曲为开端开始追忆18年前的往事:讲述了“渡边”和死去朋友的女友直子及大学同学绿子两个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直子是个漂亮、美丽、多愁善感又自我封闭的女孩,在青梅竹马男友木月自杀后精神不振,最后住进了疗养院,由于精神抑郁而自杀;绿子是活泼可爱、充满活力、前卫大胆并身处逆境而坚忍不拔。这两个女孩在作品中所代表的分别是对死的诱惑和对生的渴望,既弗洛伊德学说中“死的本能”和“生的本能”的二元对立。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中提出了“死的本能”的假说。“死的本能”是指人这个有机体的源出状态是无机状态,人身上所具有保守倾向的本能要求恢复的正是这种无机状态。除了“死的本能”之外,人身上还具有另一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本能。它要抗拒死亡,要使生命得到保存和更新,我们称之为“生的本能”。“生的本能”是建设性的,而“死的本能”是破坏性的。
一、死的本能
(1)木月的死对渡边的影响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中提到的死有:木月的自杀和直子的离开。木月是小说主人公渡边高中时代的好友,在没有任何征兆和遗言的情况下,在车库中自杀身亡。木月的自杀使主人公渡边重新认识了生和死的关系,由生和死的对立上升到“生并非死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一高度。
然而,以木月死去的那个晚上为界,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来就已经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之中。我们无论怎样力图忘掉它都归于徒劳,这点便是实证。因为在十七岁那年五月的一个夜晚俘获了木月的死,同时也俘获了我。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渡边把生和死的对立上升到了生和死的统一,并存,从开始惧怕死亡转变到接受死亡,并看作是生的一部分,把生和死合二为一。这暗示渡边开始被死的本能所诱惑。弗洛伊德学说中“死的本能”在木月的生命中战胜了“生的本能”,导致了木月的自杀。
(2)直子的死对渡边的诱惑
由好友木月的介绍,“我”与其女友直子相识。开始,“我同
生与死的二元对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