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岁宝宝自己“吃饭”
一位学长曾向我们讲述过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她去一位外籍朋友家做客,快到吃饭时,女主人在地板上铺了一张大报纸,让其一岁零三个月的宝宝单独坐在一张小桌子前自己吃饭,尽管他时而胡乱挥舞着勺子,时而用手抓饭,将饭粒撒得到处都是,但女主人并没有立刻上前给宝宝喂饭,而是微笑而赞赏的看着他手舞足蹈地“吃饭”,等到宝宝玩累了,这才接过汤勺继续喂,让他吃了个饱。
听了这个故事,我的感慨颇多。在中国许多家庭中,当一岁多的孩子表现出想自己动手吃饭的意愿时,家长却由于害怕宝宝弄脏了衣物或噎着自己而拒绝他们的要求,以至于使宝宝丧失了树立自信、自主能力的机会,甚至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还让家长追着、跑着喂饭。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小锻炼宝宝自己吃饭,则可以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
手部动作是人类的重要特征,也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标志。手的动作发展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而且对婴儿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宝宝的手指分开后,就可以摆弄物体,主动地触摸、抓握,知觉和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四五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开始逐渐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而到八个月左右,父母就可以教宝宝学吃饭了。具体做法是:用手轻轻扶一下孩子的手,帮他/她把饭送进嘴里,而后慢慢地放手让他/她自己做。宝宝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渐把“看到饭菜”与“手上的动作”协调起来,虽然一开始可能会不太稳定,甚至会用手抓,这些都不要紧,等他/她熟练了,自然就好了。
。
宝宝在吃饭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只手扶着小碗,另一只手拿着勺子将饭送到嘴中,以此带动手臂的活动,从而使大肌肉得到锻炼。另外,通过手部的精细操作,宝宝所掌握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手部运动技能,还包括视觉和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靠近物品、抓住物品,或者拿到物品把它丢掉、转动手腕、双手协调等动作技能。与此同时,他们对客观的环境也有了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宝宝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在宝宝的手部动作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过程中,大拇指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宝宝的记忆力、对事物的了解以及自信心得到了发展,从而促进了大脑和心理的发展。
。
一岁宝宝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的探索以及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中习得的。宝宝往往会在自己动手吃饭的时候,自愿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的操作方式,诸如选择用哪种方式使用勺子(是一只手全部握住勺子还是采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开的方式),观察不同食物的质地、颜色以及盛到勺子里的容易程度,这样可以大大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家长应支持和鼓励宝宝对自身的探索和发展,促使其形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
宝宝学会走路后,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探索自我的意识更加强烈了。他们迫切的希望在吃饭的时候能够自己做主(比如“吃什么”、“怎么吃”)并得到家长的认可。为此,宝宝经常会说:“我要,不要,我去……”,如果怕宝宝弄乱衣物或“把事情搞砸”而拒绝其要求,势必会使宝宝丧失习得自理能力的机会,并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同,进而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这样的
让一岁宝宝自己“吃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