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碘缺乏病动物模型方法探讨
一,碘缺乏病概述
二,碘缺乏病的流行情况
三,碘缺乏病的研究进展
四,几种动物模型在碘缺乏病研究中的应用
五,总结
碘缺乏病概述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由Basil Hetzel 博士于1983年提出,目前一般将其定义为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它包括: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
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endemic subclinical cretinisim)
以及由于碘缺乏引起的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先天畸形等。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IDD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而克汀病是IDD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碘缺乏病实质上属于微量营养素缺乏,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同儿童基金会(UNICEF)等国际组织将碘缺乏病与维生素A缺乏、缺铁性贫血并列为国际组织重点防治、限期消除的三大微营养素缺乏性疾病。碘缺乏病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已知原因并且可以预防的造成精神发育障碍和脑损害的疾病。
碘缺乏病流行情况
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分布于全球碘缺乏的地理环境。著名的碘缺乏病流行区是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欧洲的阿尔卑斯和比利牛斯山区、、北美洲的五大湖盆地等。[1]
2002年与15年前的1987年相比,,没有数据的国家由15个降至1个。碘营养充足的国家的数量稳步增加[5]。
,碘缺乏病已经流行了上千年. 安第斯山脉和墨西哥中部非常严重。近年来,美洲大多数人群的碘营养状况取得了较大改善。[6]。
[7],新西兰许多地区土壤中缺碘,因此有许多地区缺碘,在20世纪初有1/3的学龄儿童甲状腺肿大[8]。
碘缺乏病防治及研究进展
自1993 年国务院召开“中国2000 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动员会”以来, 我国碘缺乏病( IDD) 的防治与科研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碘缺乏指标的检测手段有了进步,孕妇碘代谢已成为研究的重点,初步确定在低碘条件下, 高锂、高氟或低硒是加剧IDD 流行的致甲肿因素。碘缺乏对脑发育影响的发病机理方面较以前有了较大进展, 从传统的整体机能代谢水平走向细胞水平, 部分进入分子水平。[9]
动物模型在碘缺乏病中的应用
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观察碘缺乏对甲状腺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它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结合,可提供人群碘缺乏病研究方面的宝贵材料。
碘缺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一般主要是通过饮食来建立,也可以通过对甲状腺本身的损伤来建立。
通过饮食建立碘缺乏动物模型
选用断乳后一个月,体质量的120-140g远交封闭群的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低碘组饲以低碘地区的粮食制成的低碘饲料并添加动物必须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平均含碘<50ug/kg。
其他组饲以标准饲料,其碘含量300ug/kg,其粮食的配比是与低碘饲料是相同的,以保证饲料的主要营养素相同,只是含碘量不同。[10]
建立碘缺乏病动物模型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