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把握文本结构。
、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掌握通过精到的对比,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
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能够理解作者通过都江堰和李冰拷问出的现实问题和挖掘出的历史民族文化精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并加以阐释。
【教学设计】
,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整体把握文意,逐个概括每部分的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文化意蕴。
“我来美读”、“我来鉴赏”、“我来设题”等环节,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周庄则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态;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宗教的崇拜意识,那么苏州园林则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悲壮,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销毁的悲哀,那么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的特点: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最有影响的散文家、戏剧家、美学家,其中尤以散文创作成就卓著。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遗址,有被国际陶瓷学术界称为举世罕见的露天青瓷博物馆的越窑所在地――上林湖;余姚还产生过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著名历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长在这养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
他的散文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这种散文叙述风格宏大。包括:宽泛的题材(文学的、艺术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厚的内容(知识的、文化的、审美的、学术的),精巧的结构(人文景观+历史故事+现代性批判+文化感伤)和一种贵族气质(自信、理性、从容、智慧)。
例1:“他钟情华夏山川,但从山川风物中他读到的是中国文化的雄健或孱弱和中国文人的风骨或丑态;他同样关注现代文明,但从文明发展中他看到的是文明丰碑和蒙昧的退败。他的笔,饱蘸着对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的赤诚热血,把自己穿越历史和时代的深层的文化愁绪和文明忧思,通过凝重而又洗练,从容而又奔放的语言倾泻出来。”
例2:《道士塔》用深深的叹息祭奠了历史中一个蒙昧的角落。每个人在历史中都不是无足轻重
《都江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