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 田金娜
【概述】
感受腮腺炎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中医学称本病为“痄腮”,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古代又称“虾蟆瘟”、“鸬鹚瘟”。
本病传染性较强,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邪陷心肝,毒窜睾腹;
2
现代医学认识
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两季易流行;
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食具和玩具等途径传播;
发病年龄:好发于3~5岁的小儿,传染性强,容易在幼儿园及低年级儿童中流行;
传染期:腮腺肿大前24小时至消肿后3天;
预后:本病预后良好,患病后可获终生免疫。但本病易出现一些并发症,脑膜脑炎为儿童期最常见并发症,青春期男孩易并发睾丸炎,青春期后女性可并发卵巢炎,合并胰腺炎者也较常见。
3
病因病机
4
【病因病机】
本病原因为感受腮腺炎病毒;
病位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病机风温邪毒蕴结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5
常证
风温邪毒从口鼻而人,首犯肺卫。肺卫失宣,卫阳郁遏,故初起可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等肺卫表证;邪毒入里,内犯少阳经脉,循经上攻,与气血相搏,结于耳下腮部,则腮腺肿胀疼痛。
若感邪较重,或素体虚弱,正不胜邪,邪从火化。毒热炽盛,壅阻少阳经脉,气血凝滞,则致腮部胀甚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不便;热毒炽盛,则高热不退;邪热扰心,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呕吐;热邪伤津,则致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6
变证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者,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见高热、抽搐、昏迷等证,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证,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
若邪毒循胸过肋,入脘腹,结阳明者,则可出现上腹疼痛剧烈、恶心呕吐等证。
7
【临床诊断】
(1)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皮色不变。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3)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8
(4)血象检查
(5)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中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6)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抗体包括抗V和S抗体。
9
(1)化脓性腮腺炎(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
成脓时局部有波动感,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
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猩红热、伤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10
流行性腮腺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