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北平、上海
等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
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怀着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以粗犷的风格表现出眷恋乡土的爱
国主义情绪。这批作家一般被称为“东北作家群”。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乃莹,笔名另有悄吟,黑龙江省
呼兰县人。
出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
哈尔滨读中学,接触新文学作品,受此
影响,1930年离家出走,以反抗包办婚
姻。
1932年结识萧军,同时开始创作生涯。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赴香港。
1934年到上海,结识鲁迅。
萧红与萧军
两人合著的短篇小说集《跋涉》
萧红、萧军在东北的生活异常困难,靠做家庭教师和朋友接济
勉强度日。两人与当地的一些文学青年如罗烽、白朗、舒群、
金剑啸来往逐渐密切,萧红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活动。1933年,
二萧以三郎、悄吟的笔名出版了他们合著的《跋涉》。
萧红登上文坛,得力于鲁迅的提携。她的成名作《生死场》,
与萧军《八月的乡村》、叶紫《丰收》作为奴隶丛书出版,
二萧造成的轰动,也引起了文坛对“东北作家群”的关注。
《生死场》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
农村生活图景,由于作品后几章从侧面
叙述了革命军的抗日活动,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因而受到左翼文
坛的高度肯定。不过,阶级性、民族性
等因素的考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
《生死场》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超越时
代的对人的精神状态与生命意志的关注。
在这个东北村镇中,“蛙鸣振碎人人的寂寞;蚊虫骚扰着不能停
息”,人们在与自然的威力及田主的压榨的对抗中轮回,只是“忙
着生,忙着死”,食色这两种基本的人生欲望填满了生活的全部。
赵三、王婆,金枝、成业等村人,千百年如一日地生活,日常几
乎没有一点如意的地方,而又看不到希望,
所以脾气暴躁,举止粗野。虽然这股怨气
孕育着反抗的契机,但历史与现实那双重
的束缚和压迫所造成人们的愚昧、保守、
冷漠、自私,使得他们又无从反抗——可
以这样说,心灵的荒凉造成他们从来没有
思考出路的思想资源,而精神的麻木又让
他们丧失寻找出路的持续动力。这片黑土
地上的生活沉闷如此,社会停滞如斯,改
变的契机到底在哪?人类生息的秘密或许
也正在于此,那就是可以并无目的,但永
不停息地反抗现实。
1936年,二萧感情出现裂痕,并在1938年最终分手。改年
被认为是萧红创作前后期的分界点。
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
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
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
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
了。
萧红、萧军与许广平、周海婴在鲁迅墓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初,他们共赴香港。这年年底,萧
红完成了《呼兰河传》。她本来身体虚弱,
寂寞更加深了肺结核病,最终于1942年1月
22日逝于香港。
萧红逝世前,略有精神时,曾在纸上
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
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
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呼兰河传》展现了北方小城单调的美丽,北
方人民的淳朴善良,整体上是以感伤的抒情风
致取胜,所以茅盾将之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
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在萧红的
笔下,风景也就是风情,所以呼兰河的四时风物,
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水乳交融地交织在
一起,获得了生命的活力。跳大神、唱秧歌、放
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庙会,这些地方风
俗在小说中得到了详尽的描述。
[1] 茅盾:《〈呼兰河传〉序》,萧红:《呼兰河传》,上海寰星书店1947年版。
第五课:萧红与东北作家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