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
:发掘报告王建前蜀王建墓图片王建十五夜望月明蜀王陵发掘视频
篇一: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浅析
浅析《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
摘要:王建墓位于成都市一环路永陵路,为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墓室现已发掘开放,中室置棺椁,伴有12位英武雄壮的扶棺力士雕像,棺床侧面刻有24幅乐伎像,手持各种民族的乐器,这些乐伎像是研究隋唐五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物,受到国内外专家关注。
关键词: 简介乐伎比较
王建墓陵台呈圆形,高15米,直径约80米,基部周围用条石垒砌,。陵台外有砖基3道,似为陵垣遗迹,正南砖基之间建包砖夯土墩 1对。墓室南向,无墓道,为红砂石建筑,,由14道券拱构成,分前、中、后 3室,每室间有木门间隔。前室相当于羡道,在第 3道券额上残存有填红、绿二色彩绘,绘宝相花纹,中室为主室,系放置棺椁之所,棺床为须弥座式,两侧列置十二力士半身雕像,神态沉着勇猛,作扶抬棺床之状。棺床东、西、南三面浮雕24名乐伎,其中舞者 2人,奏乐者22人,姿态各别,表情互异,操着琵琶、拍板、筚篥、笙、箫、笛、鼓、吹叶等,弹、击、拍、吹各种乐器凡20种23件,是一支完整的宫廷乐队。乐器组合属燕乐。乐伎四周及棺床北面饰龙、凤、云纹、花卉等图案。墓后室设御床,上置王建石雕像。雕像头戴折上巾,着袍,浓眉深目,隆准高颧,薄唇大耳,与史籍记载王建像貌相符。此墓早年被盗,出土随葬品有玉大带、哀册、谥宝、银钵、银盒、银兽、银颐托、漆胎银碟以及陶瓷器、铁牛、铁猪等20余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多次
拨款对墓冢、墓室、墓门进行维修,并新建墓前室前一段券拱以及大门、围墙、文物陈列室,扩展陵园范围。1978年 7月,设立成都市王建墓文物保管所。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王建墓中发现有伎乐雕刻,伎乐全部刻于棺床南(即正面),东,西三面的台门中,每一台门长约46厘米,高约28厘米,故人物的高度在24--25厘米之间。计南面四人,东,西两面各十人。其中舞者二人,奏乐器者二十二人,均为女伎。此一群雕刻,不只在艺术上表现出极高的水平,而且是一部极完整的和乐器众多的音乐队,是考察唐五代时期音乐和乐队组织的极重要的资料。全部乐器共计琵琶一,竖箜篌一,筝一,笛一,笙一,箫一,正鼓一,和鼓一,毛员鼓一,齐鼓一,答腊鼓一,兆牢一,铜柭一,吹叶一,贝一,拍板二,共乐器二十三件,二十种,鼓的种类最多,计八种九件。从这部乐器的性质
看,它无疑的是属于燕乐系统的,特别是华乐化了的龟兹乐系统,但其中也杂有清乐系统的乐器。乐器中的琵琶,竖箜篌,正鼓,和鼓,毛员鼓,齐鼓,答腊鼓,铜柭,贝等都是和唐代龟兹部中的乐器相同的。另外,笛,箫,笙既是清乐部的乐器,也是龟兹乐部中的乐器。至于筝,葉当然是清乐系统中的乐器。以乐器的数量论,龟兹系统的乐器占了绝对多数,清乐系统仅占少数。
乐伎在雕刻中排
列的位置,也绝不是偶然的。琵琶为众乐之首,故排在最前面的东首,而奏琵琶伎的装束,亦略异于其他各伎,想其中或有等级之分,或者是这一音乐队的领队。这是与唐代燕乐的性质相合的,因燕乐是
“以琵琶为首而众乐随之”的。在装束上与奏琵琶伎相同的,惟有正面西首的奏拍板伎。奏拍板者有二,似以此为主。拍板为节乐之器,在乐队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故亦列在最前面。
这一音声队整个乐器的组合,与隋,唐时的西凉乐和张文收所造的燕乐的乐器组合,又大为不同。以意度之,它或者是玄宗时以
“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后所发展的一种乐队,它既不完全是胡部新声(燕乐),也不完全是法曲(清乐),而是二者的混合。所以,这一部音乐队乐器的组合,对于研究唐代音乐后期的发展史,是极其重要的资料。
《宋元明考古》中,以仿木结构砖室墓的发展变化为主线,结合其他墓类,也可看出中原北方地区宋墓从繁到简,从唐代那种颇具程式化的装饰向宋代世俗化方向发展的线索。大体可以将中原北方宋墓分为三期:第一期,北宋开国到仁宗天圣年以前(公元960--1022年),
发现的材料很少。在陕西发现了使用土洞墓室的品官墓。未见有华丽壁面装饰的平民墓,只有一些随葬较高级器物的土洞墓和小型长方
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