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长沙实习考察西汉墓组报告一,实习目的: 拓展专业知识。通过实地观察考古工作过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同学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二,实习时间:XX年9月15日三,实习地点:湖南省长沙市四,带队老师及实习人员:朱铁权老师,周繁文老师及14级考古学专业同同学五,撰写本组实习报告成员:谢小倩郑嘉怡谢丽雯邢丽维钟晓琳谢涵雨许奎甲六,实习过程和体会 9月15日我们本来的行程安排是湖南省长沙市的简牍博物馆参观。简牍作为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的书籍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研究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而长沙市是目前中国出土简牍最多的城市,长沙市的简牍博物馆则据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展览、研究等于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这对于我们了解简牍保护以及其他相关知识具有很大帮助。遗憾的是,因为没有事先了解情况,当天正好是简牍博物馆的闭关日,因此我们错过了这次珍贵的机会。但幸运的是,我们改变了行程,阴差阳错的得以参观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并去正在进行挖掘的建筑工地看到了一座汉墓的挖掘现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置比较偏僻,其建筑也是很小巧,而我们去的那天刚好所里没有很多人,因此倒也没太拥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量应该是采用蒸馏水浸泡的方法来暂时存放的正处于修复和保护状态的简牍。简牍这种文物历经千百年留传至今,气候、土壤、地下水以及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使得它们处于随时被破坏的危险之中,因此,简牍的保护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当然不仅是简牍,其他文物亦是如此,没有保护,何谈研究。接着我们还参观了他们进行修复工作的实验室,实验室虽看起来很凌乱,但却让我感觉很充实。和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在这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修复各种历史文物,想必定是一件幸福而又充满成就感的事情。接下来由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负责人带我们去参观长沙一座正在发掘研究的汉代墓葬。因为工地在长沙市区,一会儿就到达目的地了。进入工地现场便感觉黄土弥漫,工地施工的声音很响,进入工地,发现已经被挖成一个巨大的方坑,丝毫不像考古现场,我们带着疑惑走进去,现场发掘人员向我们解说,我们才得知这里原本是施工工地,是偶然发掘到古墓,施工过程中对这座古墓造成了一定影响,随后立便立即上报,让考古人员来保护现场并进行发掘。因为发现及时,墓室没有完全被毁,但墓壁已有明显破坏。据现场考古人员解释,他们初步推断这个墓的时代是在西汉晚期一位贵族的墓,这座西汉墓曾经被盗,发现有过盗洞痕迹,部分器物已被盗走。盗墓贼挖盗洞从耳室进入,再到前室后室,从耳室出,因而有一个耳室的遗物堆积是完整的,当时我们到考古工地时尚未发掘。经过他们抢救性发掘及对遗物进行清理,出土器物已移交到文物保护机构,并且在工地周围发现多处不同年代的墓。墓葬的棺椁破坏严重,甚至于完全破损,墓坑内仅剩一块椁底板,也没有找到墓主人的尸骨。棺椁的破坏除了历经千年的历史难以保存的原因外,与发掘地点长沙的地质结构和水文情况也有一定关系。长沙是古楚之地,湘江经由长沙,使得长沙周边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加上地处亚热带,雨热同期,河流气候等共同作用,土壤多是冲积性土壤和红壤。红壤是地带性土壤,有一定的酸性,长时间地形和气候的变迁等的可能会加剧墓葬中棺椁的腐蚀和毁坏,影响考古人员的研究分析。下午时我们在墓葬方坑外观察,部分堆积虽然没有发掘清理,但仍可见一定量的青铜器和其它器具。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也聚集在墓坑外观察讨论,听考古人员的解释说明。之前长沙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和天马山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震惊了考古界,对研究古时长沙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帮助。这座初步鉴定为西汉的墓文物尚未出土完毕,只有等专家对墓葬的规格进行考究,对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对周边地区和墓葬的关系进行调查,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从该墓中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漆器以及陶瓷器,并且考古工作者也主要通过这些器物判断出来了墓葬遗址的年代,那么汉代的青铜器和漆器到底有哪些特点? 汉代青铜器汉代青铜器的造型特征汉代青铜器造型摆脱了商代铜器神秘、厚重、古拙的作风,显得灵便、轻巧。在用途上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在器物特征上强烈的表现出了时代风格。汉代青铜器的特点是:鼎的造型为圆形,有盖,多敛口,腹耳,三短蹄形足。圆形壶在汉代称为“钟”.酒器多做成鼓腹,三短蹄形足,平底或圆底,腹壁有三个或两个衔环铺首,两侧各有一半月形的耳,铜耳环的形制大多呈椭圆形式圆形。汉代铜灯数量很多,形制纷呈,重要的有豆形灯、雁足灯、人形灯、牛形灯、羊形灯、风形灯、兽首形灯等。两汉时期的铜饰牌大多饰有镂孔的人和各种动物纹。动物纹中有马、牛、羊、犬、鹿、虎、豹等,许多动物图像都十分生动。汉朝时期青铜器工艺与纹饰秦汉时代的青铜制农具、工具、武器逐渐被同类的铁制品所代替,漆器和瓷器的发展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因此两汉时代的青铜
马王堆汉墓发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