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指标解读
肝功能生化指标解读
1)解毒
2)代谢
3)分泌胆汁
4)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
5)免疫防御功能
6)肝脏的再生功能
(仅为肝脏功能的一部分)
1)物质代谢:糖、脂、蛋白、激素、维生素等
2)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功能
3)胆红素的代谢
肝损伤的检查方法
1)肝生化
2)肝纤维化无创诊断
3)肝形态检查:超声、CT、MRI等
4)肝储备试验
5)肝损害严重度评分
6)肝活检
肝生化检测的分类
1)肝细胞损伤的检测:ALT,AST,AST/ALT,LDH
2)胆汁淤积:ALP,GGT,TBIL/IBIL,TBA
3)合成功能和代偿能力:ALB,PA,PT,CHE
4)转运有机阴离子能力:胆色素,胆汁酸
5)肝细胞异常增生的检测:AFP,GGT同工酶
局限性:
1)不能全面反映肝脏功能
2)只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肝损伤时的生化
影响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的因素
留取标本:血液采集、放置时间、贮藏方法及是否溶血的影响
检测过程:不同批次试剂盒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不同个体:性别、年龄以及人体质量指数等的差异
在同一个个体:检测时间及是否进行剧烈运动等生理或病理因素的影响
结果解读的注意事项
1)所有异常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解释
2)对于偶然发现的或在剧烈活动后出现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异常,应适时重复检测
3)当仅有单项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指标轻度异常或高度怀疑实验室检查有误时,应及时重复检测
4)只有当有2项以上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检测指标出现异常,或某项指标反复或持续异常时,患肝病可能性很大
ALT、AST
ALT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和肾组织,组织中ALT位于细胞质
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mAST)占肝脏总活性的80%左右
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肝细胞坏死严重时,AST才出现明显上升;.ALT绝大多数存在于细胞质中,是肝细胞损伤最敏感的指标
ALT和AST肝内浓度分别是血清中的3000倍和7000倍
“正常范围”内:5%-10%的慢性乙型肝炎、15%的慢性丙型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正常值并不一定代表肝脏无损伤
酒精可干扰ALT活性,酒精性肝炎AST/ALT一般高于2
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15ULN)
最常见病因
急性病毒性肝炎
缺血性肝炎
急性药物或毒物性肝损害
ALT:<20u/L可排除肝细胞损害,唯一例外是广泛严重的肝细胞功能不全,但可从临床进行判断。>60u/L可确定为肝细胞损害,30-60u/L之间往往无肝细胞损害征象,难以找出ALT升高原因。>300u/L表示严重肝细胞损害。
AST:增高见于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中毒性肝炎、阿米巴性肝病、脂肪肝、细菌性肝脓肿、肝外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管炎、血吸虫病等。严重肝损伤时出现ALT与黄疸分离,即黄疸日益加重,而ALT却逐渐下降。重症肝炎及肝硬变有肝细胞再生者,可有AFP升高,而ALT下降。
增高:急性心肌梗塞:6-12小时内显著升高,48小时内达到峰值,3-5天恢复正常。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等肝胆疾病。
注:ULN代表正常参考值范围上限
注意:转氨酶的高低并不代表病情的轻重
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15ULN)
少见原因:
自身免疫性肝炎
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的活动加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丁型肝炎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
急性布-加综合征(尤其是伴有门静脉血栓者)
肝小静脉闭塞病
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肝梗死
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静脉和/或其开口上段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性病变引起的肝静脉—下腔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以淤血性门静脉高压症和下腔静脉高压症为特点的一系列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肝脾肿大、腹水以及下肢水肿等。
HELLP综合征以溶血(hemolysis,H)、肝酶升高(elevated liver enzymes,EL)和血小板减少(low platelets,LP)为特点,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多数发生在产前。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其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右上腹疼痛及恶心呕吐,体重骤增,脉压增宽,但少数患者高血压、蛋白尿临床表现不典型。
转氨酶升高的非肝源性原因
剧烈运动、溶血、肌病、甲状腺肌病、肝脓肿、肝结核、肝血吸虫病、胆胰疾病饥饿、营养不良等
巨酶:AST或ALT与免疫球蛋白等形成的复合物,可致血清酶升高,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MM等
AST/ALT比值的意义
正常参考值范围:0.
检验指标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