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论文.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论文.doc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论文
.freelin,律齐。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继服7剂后,心悸未作,诸症基本消失,未连续服药。
2005年5月9日三诊:近日心慌又作,有空虚感,胸憋,脘腹胀闷,口干苦,纳可,大便溏,日2次。近日心电图示:ST-T改变,室早。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脉证仍为上热下寒之象,治疗仍以辛开苦降、和中化湿之法。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莲子心6 g,党参12 g,茯神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白豆蔻(后下)6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炙甘草6 g。继服7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本案以“心悸”为主要证候表现,并伴有胸闷憋气、心胸烦热、头晕、失眠、体倦乏力、腹胀便溏等。其发病机理为脾气素虚,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浊内生,阻于中焦,蕴而化热,湿(痰)热扰心,而致心悸,符合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另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有痰饮导致心悸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此基础上亦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故治疗当辛开苦降、健脾化湿、宁心安神并举。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收到满意疗效。此与痞证症状不同,而病机相类,故治疗方法基本一致。
2 失眠、焦虑
案例2:患者,女,55岁,大学教师,2005年11月10日初诊。4年前(绝经期阶段)出现睡眠多梦,恶梦连连,睡梦中常出现面部剧烈抽动,随之即醒,醒后恐惧,难以入睡,伴情志抑郁、烦躁。某医院诊为“焦虑症”,曾予口服百忧解每晚1片、依舒佳林早晚各1片,服药1年多来,症状无明显改善,仍睡眠差,恶梦多,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睡中面部抽动,每夜1~2次,有时更多,纳食欠佳,脘腹胀满,大便粘滞,1~3 d一行,头晕昏沉,心慌,烘热汗出,咽干口燥,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舌黯红,苔白、中根部淡黄略腻,脉弦细滑。诊为“失眠”,证属痰热阻滞,扰动心神。治以清化痰热、升清降浊、宁心安神。药用黄连10 g,黄芩12 g,法半夏10 g,干姜8 g,太子参15 g,枳实10 g,炒白术10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夜交藤20 g,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茯神20 g,生地黄12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11月18日二诊:药后睡眠好转,未做恶梦,未出现面部抽搐等症状,诸症皆减。近日因家务劳累,复感头昏,腹胀,大便粘滞不畅,每日一行,舌黯红,苔淡黄略腻,脉细滑。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炒栀子10 g,法半夏10 g,太子参15 g,干姜8 g,知母10 g,炒白术10 g,枳实1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