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
摘要: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面,总的来说弊大于利。
关键词:科举内容形式积极消极影响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内容/项目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
2-10名为亚元
/
榜眼
第三名
/
/
/
探花

,给庶民以出路,巩固中央集权
科举制度是在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第观念而采取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公开考试方式。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划定了同一起跑线。在汉代,实行察举制,由官员把所谓品

浅析中国的科举制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316363517
  • 文件大小198 KB
  • 时间20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