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诗歌
篇一: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赞歌
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赞歌
摘要: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富春江上》堪称一首清新俊逸的富春江赞歌,本文从主题与材料的神形暗合、诗歌引用的踏雪无痕两个方面来解读文章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语文季羡林富春江上诗歌引用
提起季羡林,很多人称他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等,他学贯中西、享誉中外,精通多种语言,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在谈到散文创作时,季老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将这二字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季老说得淳朴极了,他的散文可为佐证。《富春江上》(选自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就是这样一篇清新俊逸的美文,着实让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大开眼界。
一、清新俊逸,体现在主题与材料的神形暗合上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文章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布局严谨。开头引用了两句诗“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让读者感受到诗的意境开阔,作者也坦诚当初读诗时并没有丝毫感性认识,但现在亲临其地才领略到青山的连绵和江水的浩渺。这样的开头既高雅又鲜活。
第二段着力描绘乘船畅游富春江时的景物。一句“眼中看到的虽然是当前的,但心中想到的却是历史的人物”极自然地由现实美景拉向相关历史和人物,引起“人世变幻,今古皆然”的感慨,写出了青山绿水永在的不争真理。接着还是联想,这一次是“诗僧”苏曼殊的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身处钱塘潮,耳边响起的又是“浙江潮”的诗,眼前当然就有怒声汹汹的江涛涌出,但幻觉转瞬即逝,因为作者身处风景绮丽的美景之中,而且江上人影“飘浮飞驶”让“我”更加惊喜不已。这部分从江山之美联想到历史典故,再极力想象钱塘江潮的壮观雄浑,然后欣喜于“翩若惊鸿,婉如游龙”的飞鸟,“形”不可谓不散了。
课文接着移步换景,舍舟登岸,爬上了鹳山“春江第一楼”。写景的同时还提到鹳山存有古代文人墨迹,严子陵的钓台和苏东坡的“登云钩月”。自然景观与人文山水的珠联璧合让作者将黄山阳刚之气与富春江阴柔之美相媲美。季羡林知识渊博,这时,他又想起诗人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使散文中的“形”又向外拓开一笔,特别是诗中“建德非吾土”一句,作者思想与古人共鸣,思绪再次驰骋,让“形”从古代散发到国外。旅居瑞士的经历,感觉瑞士的“山水也是十分神奇动人”,但他始终有落寞之感,何也?因为瑞士非吾土。而今天在富春江,作者却只有自豪和幸福荡漾,且“大有手舞足蹈之意”了。寥寥数句,爱国之情便跃然纸上。从表面看起来,选取孟浩然诗是使“形”更散了,但这“形”的拓开却紧紧依附于“神”这一主题,只不过先前两者貌似松散实则暗合,至此“神”“形”交会,主题也就由此凸现。
无论季老写什么内容,都能让“形”信马由缰,恣意挥洒,但又服从于“神”——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幸福生活这一主题,而担当起串联一个个珍珠般的“形”的任务的是“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布局之妙,让人拍手称赞。
文章结尾提到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根据吴均的描绘,他想象那未曾到过的一百多里山水肯定如阆苑仙境。心境也由最初的认为是“憾事”而觉得“绝妙”起来,文势顺势抑扬顿挫,这样既与开头呼应,又巧妙点题,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篇二:古代名人赞美富春江诗1
富春江,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