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现阶段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3年颁布的《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到2005年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发展计划为3000万户,但实际还不到400万。2008年,在移进程明显加快。至2009年初,开始整体转换的城市超过100个,其中有33个城市已经完成了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数字转换用户突破4500万户。
但是,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结合我国数字电视现阶段发展情况,分析其特点及制约因素如下:
产业处于早期市场培育期,最终消费者还未养成数字电视的消费习惯
中国的有线电视台最初建立的目标是服务大众,收费标准非常低,电视观众长期以来享受的是一种福利似的收视待遇。
通过有线电视已经可以在大多数城市收看超过30套节目,并且,随着城市的生活节奏的加速,观众停留在电视机前的时间也在缩短,30套节目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已经足够,因此,有线数字电视虽然能提供的一百多套电视节目,对大多数观众的吸引力却并不大。
对于数字电视收费节目,多数观众还没有消费意识。
要改变用户的收视习惯和扩大用户基数,数字电视的发展还需要一些时间和市场培育过程。
运营商过于依赖政府用户发展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处在产业发展初期,用户数量的扩张和市场规模的提升都是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强制实施,由此造成中国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过于依赖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赢利模式,市场化进程缓慢。同时也造成了资金压力大和内容来源匮乏等问题得不到解决,阻碍了产业发展的进程。
广电体制制约产业进程
媒体在中国,由于涉及意识形态及文化方面,一直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直接参与管理。媒体也一直被视为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管理和宣传的“喉舌”。因此,国家对广电领域的管理机构的设置及隶属关系非常复杂。过于复杂的
系统,加之已经长期形成的地方广电网络条块分割、政企分离不彻底,使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决策宣传和政令下达都出现了通道不畅的问题。但是,中央已经开始推动广电网络的一体化整合,并考虑依靠新兴的信息网络,在信息化的理念下重新建立中央能够有效掌控的集宣传、信息反馈和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网络架构。
产业链紧密程度不够,缺乏盈利模式
数字电视产业价值链主要参与者包括:数字电视系统设备提供商、内容制作提供商、网络传输运营商、数字电视接收终端生产商和最终消费者。
随着有线电视技术新体系的建立,以及付费频道管理规定、集成运营机构的调整,中国数字电视及付费电视的产业链初步建立。但是,由于产业链中每一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并未完全理清,相互之间并没有资产关系,这样导致产业链的结合并不紧密,缺乏盈利模式。
当前除杭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大部分地区转换后的有线数字电视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旧是基本收视费,而付费频道和相对盈利能力高的增值服务收入则比例较少,这就使得广电运营商收回前期成本变得比较困难。这种状况使得许多正在转换或准备转换的地区运营商处于观望状态,影响了整体转换的速度。
存在内容产业发展缺陷
数字电视内容资源紧缺,内容服务平台尚未建设完备。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制作、引进的提供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节目源多是将现有模拟电视节目转为数字节目,内容产业发展缺陷影响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
1) 以海量的节目频道为卖点,对消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现阶段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