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培训教程(第二版)
基础知识
主讲:王鹤林
教师简介
王鹤林,副教授,证券分析师。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主持、参与多家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战略、薪酬、绩效考核和股权激励等方案设计。在报刊或网站上发表多篇论文及上市公司研究报告。
可以合作的领域:境外上市;国企改制,并购重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薪酬设计、绩效考核设计、股权激励设计;国家人力资源管理资格证书培训等。
电话:0373-3683030 **********
E-MAIL:whl2077@
国家对这部分知识的鉴定要求
首先看下图——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2007年修订)”。
1、考试内容有两大部分,“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
2、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来自本教材。
3、不同级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试中,本教材考试内容所占的比重不一样。
4、本教材考试的题型是:单选、多选题。而不太可能出问答题或案例题等。
技能鉴定比重表
1 理论知识
2 专业能力
职业守则
(1)诚实公正,严谨求是。
(2)遵章守法,恪尽职守。
(3)以人为本,量才适用。
(4)有效激励,促进和谐。
(5)勤勉好学,追求卓越。
《基础知识》教程的内容
劳动经济学:选取《劳动经济学》有关知识。
劳动法:《劳动法学》有关内容。建议与《培训教程》部分的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一起学习。
现代企业管理:去掉“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部分的《企业管理学》。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相关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内容。
每章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本教程学习注意
鉴于本教材不可能将所有教材的内容都选取;且进过我们专家组的分析,对本教材(《基础知识》和《培训教程》) ,我们的看法:
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章节内容的非相关性,观点的非权威性,个别专业词汇使用的非普遍性。
对于考生:
理清每一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看清楚大小标题之间的层次关系
对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举例子说明
是否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重要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本教程只谈到四方面的内容:
劳动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就业与失业。
定义: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支,以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着劳动力市场及劳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与解释。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工资与就业,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等内容。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由于劳动经济学以劳动力的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研究对象,因此,它必然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课题,即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效用最大化;劳动资源的短缺性。〖考点〗
劳动力市场:如图。劳动力市场中,企业与求职者(劳资双方)就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价格(工资)等讨价还价,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最终解决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效用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即个人在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实现个人追求、需要和愿望的最大限度满足。(如大学生四年的学习与规划)〖考点〗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劳动力数量有限;2优质劳动力资源的稀缺;3生产能力的有限性(不可能无限制地购买劳动力)。〖考点〗
收入、产出、要素支付的循环图(教材P2)
产品市场
(商品的交易场所)
企业
要素市场
(劳动力、资本、
自然资源等)
家庭
支出(美元)
收入(美元)
生产要素支付(美元)
收入(美元)
产品与服务
产品与服务
生产要素的提供
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