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天文摄影》
(转自牧夫天文论坛)
摄影/撰文◎周熠君
E-Mail: yijunzhou@
相信现在很少会有人去仰望星空了,蛰居城市丛林的人们,天上的星空或许早已变得陌生而遥远。一幢幢高楼大厦、一片片流光溢彩,头顶并不广袤的一小块蓝天都被淹没在灰蒙蒙的钢筋水泥和都市尘埃中,那片在童年夏夜乘凉时令人遐想的星空,正逐渐消失在光怪陆离的城市灯光中。
据说国外某些城市是有条律来保护星空的,规定街灯的光线不能直接照向天空,保护夜空的黑暗不被人为破坏,这是个一举多得的方法,通过灯罩的遮挡,将射向天空的光线全部反射回地面,充分利用了照明,是个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同时也为居民的晚间休息提供了舒适环境,不再为亮如白昼的夜晚而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黑暗的夜空,更容易看到星星闪烁,这是一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人性化举措。在国内,恐怕还是个遥远的认识问题,我们还在大张旗鼓搞城市亮化的同时,又有多少地区闹严重的电荒、油荒......大量无谓的能源在浪费流走,我们失去了宁静的夜晚,失去了自然的面貌,星空,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曾在古代带给我们多少启发,多少成就和遐想......
不论是专业的天文机构,还是业余的天文爱好者,都视灯光污染为最头疼的事,大部分的城市追星一族,想在附近找一块黑暗的观测场所,简直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即使离开市区几十公里,依然看到城市上空红彤彤的余辉淹没了黯淡的星光,在为光污染深恶痛绝时,我们也总是无奈于社会的发展,给大自然带来了无数的破坏与污染。
现代的天文观测,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外,也被污染的环境逐渐包围,一些较早建立的天文台,因城市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失去作用,仅成为一个参观的场所。当时发展起来的天文摄影,也是一门高深莫测的技术,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图片,都是由非常专业的设备所拍摄的。随着科技的民用化,尤其是数码的普及,天文摄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现在世界上一些资深爱好者拍摄的天体,竟可媲美甚至超越当时专业机构的图片!
光线之于摄影师,就如画笔之于艺术家,没有了光线的塑造,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天文摄影的某些领域看来,就象是一场与光线作较量的过程。天体大多都很黯淡,需要很长的曝光和高感光度来捕捉。天文摄影终究还是与众不同,多数时候,总是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他们一方面在躲避周围的光线,找寻最黑暗的场所,一方面又在追求光线,探寻着宇宙深处的神秘光芒。
图片附件: 银河
天文摄影的范畴很大,因拍摄内容的不同而有很多分支,从本人爱好者的摄影角度出发,将它分成了两大类:固定摄影和跟踪摄影。
固定摄影以拍摄大范围的星空为主,如曝光长达几十分钟乃至几小时的星流迹照片,或几秒到几分钟的星野照片。对摄影设备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具有多变的创作类型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将星空与地面景物结合,达到一种特殊的审美角度。也有人认为固定摄影更多表达的是风景摄影,这也没有问题,只要喜欢,怎么做都可以。
星野照片一般只要具有手动曝光功能的普通数码相机(DC)即能实现,即拍即看,外形小巧,LCD屏幕较大,取景快速,携带方便,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相机了。再配备一个稳固的三脚架,相机设为手动档,以几十秒的曝光时间一般就能得到。笔者使用的一款Nikon4500相机最长曝光时间可以达到5分钟, ISO最高800,含有多种手动设置模式,并可以打开降噪功能,大大降低了高ISO和长时间曝光引起的噪点,机身和镜头可以前后旋转,对于取景非常方便,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功能。尤其是镜头含有
28mm的内螺纹,可以通过接圈与天文望远镜的目镜相连接,以拍摄更多的黯淡天体,在业余天文摄影界里是一款非常受推崇的DC。
图片附件: Nikon4500
《湖光月色》、《水木伴月》就是笔者用Nikon4500拍摄的,后者拍摄时间为2003年9月25日凌晨4时左右,在城市郊区的一座小山上,ISO400,曝光约10秒。残月右方就是难得一见的水星,上方为木星和狮子座。
图片附件:《湖光月色》
图片附件:《水木伴月》
大部分消费型 DC在长时间曝光后的画面上往往噪点很严重,时间长的话更是惨不忍睹。因此最好还是数码单反相机(DSLR),像素高,噪点小,通过更换镜头方便拍摄不同的场景,即拍即现,及时调整,因为大多星空照片是无法直接测光得到的,所以需要多次的拍摄和调整。数码单反相机存贮格式一般含有TIFF,是标准的无压缩图像格式,若是RAW可以保留原始的丰富信息,便于更多的后期处理,但这两者的文件都很大,比较占空间,一般在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均可以采用JPG格式,属于一种比较普及的压缩图像存储方法。DSLR一般都含有RAW, TIFF和JPG三种常用格式,而DC一般只包含JPG。也有高手对Nikon4500进行了软件更新,使得它可以具有RAW存储功能。
Canon300D
星空下的天文摄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