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成长的足迹”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童年成长的足迹
设计者姓名
卢婉玲
所在学校
荔湾区合兴苑小学
所教年级
六年级
研究学科
语文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
Wanling_lu@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六年级的学生即将告别小学生活步入中学大门,对于小学生活有许多的不舍之情。他们留恋早已熟悉的青青校园,留恋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师和同学。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化为检验不完的生命感动,早已铭记在他们的记忆里-----现在,通过“童年成长的足迹”让他们重新拾起那绽放着生命光彩的记忆,让美好的童年如诗般永留他们心中。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六年的小学生活,留下了多少难忘的故事,从儿时的呀呀学语,到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每一个成长历程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坐在一起,畅谈自己成长的故事,也可以回忆班级生活,找一找班级成长的足迹,那一张张奖状与留影,那一次次的队会与活动,无不记载班级的成长足迹,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寻找成长的足迹,重温感人的瞬间。
3、课题介绍
“童年成长的足迹”分成“昨日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昨日足迹”这一板块分三个活动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活动建议,明确活动目标,讨论活动方案,并达成“制作‘班级纪念册’”的共识。第二阶段: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轴心,把纪念册分为“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学生自主合作,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确定分工与合作的事项后分小组挖掘素材,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围绕各个栏目分别组织过程性交流。本堂课是在小结前阶段“同学情深”“集体荣誉”活动收获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师恩难忘”这一栏目的制作交流,学生将就活动中的收获和新生成的问题互相点拨,分享经验,共同为本栏目的制作出谋划策。第三阶段:学生展示各自制作加工的文集,小组间交流赏析,探讨活动成果的利用,为下一段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轴心,以“师恩难忘”为切入口,教材引路,巧妙地将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交流、汇报、探讨中,从不同角度回顾追忆,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感受浓浓师情。2、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和探究活动,彰显语文综合学习的语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个体性。(综合性、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灵活性)3、重视有效的小组评价和教师的激励评价、情境评价,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在综合性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应树立新的评价观,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4、阶段性的回顾和过程性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不断深入和充实探究的内容,为确保下阶段活动质量奠定基础。
课时目标:1、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童年生活,用心感受老师的辛勤耕耘,在浓浓的师恩中找寻成长的足迹,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进。2、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
卢婉玲_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卢婉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