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对内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对外开放——我国的基本国策:必要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
的基本国策。这项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促进了我国法制建设,提升了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世界:提供了巨大而广阔的市场,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世界的和平而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实行是因为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改革开放解放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强国之路,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
:
(1)1935年遵义会议(贵州省):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的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为什么?)因为,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它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国情
历史任务
结果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站起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邓小平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共同点(经验)
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1)南昌起义(江西省):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率领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1927年9 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3)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第四军独立团参加北伐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4)1927——1936年,国共内战十年,共产党通过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保存了实力。其中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的革命。
(5)1937——1945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
(6)1946——1949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共产党先后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独轮车推出来的胜利)、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政策
原因
内容
结果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采取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
(1).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证明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
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1958——1959年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
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实行经济
和平与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