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内科病中医诊治
肺系病证
是因外邪侵袭人体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证。
诊治要点一般说,风寒感冒以怕冷重,发热轻、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为特征;风热感冒以发热重、怕冷轻、头痛、口渴、鼻塞流涕黄稠、咽痛或红肿为特征。
夹湿者多见于梅雨季节;夹暑者多见于炎夏;夹燥者多见于秋季;夹食者多见于节日喜庆之后。
一般说,发热、汗出、恶风者属表虚;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者属表实。表虚者宜疏风以解表,不宜过用辛散;表实者发汗以解表,汗出则身热自退。如虚体感邪,往往反复感冒,当以扶正祛邪为主。
风寒,治宜辛温解表,放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成药可用于午时茶煎服或泡服。
风热,治宜辛凉解表,放用银翘散加减。时行病重者,酌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热甚咳重,痰吐稠黄、酌配黄芩、知母、瓜蒌皮、鸭铊草。咽喉肿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藤根、元参、马勃、射干。化燥伤津,咳呛少痰,口咽唇皮干燥,舌红苔少质干,酌配沙参、天花粉、梨皮、芦根。
夹湿,治宜羌活胜湿汤或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疏风祛湿解表。
夹暑,治宜清暑化湿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暑热偏甚者加黄连或黄芩、山栀。
气虚感邪,治宜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用参苏饮、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如气虚自汗、形寒、易感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
血虚感邪,治以养血解表,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如血虚感邪,血运不畅,而见脉结代者,可加桂枝、红花、丹参。
阴虚感邪,治宜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加减,如心烦口渴较甚,可加黄连、竹叶、天花粉。如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
阳虚感邪,治宜温阳解表,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如大便溏泄,腹中隐痛,加炮姜、肉桂。
一般感冒症状较轻,时行感冒症状较重,甚至出现高热、谵妄等症。时行感冒亦有风寒风热之风,但就临床所见,以风热为多,其治则虽与一般感冒基本相同,但常须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如板蓝根、大青叶、蚤休、叶菊花等。
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也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痰声并见,故咳嗽并称。
诊治要点起病急骤,病程较短,或伴有表证者,为外感急性咳嗽;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身无表证者,多为内伤慢性咳嗽。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 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或食肥腻生冷, 则咳嗽加重者, 多为痰湿咳嗽。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 多属肺燥、阴虚咳嗽。夜卧咳嗽较剧, 持续不已, 少气或伴气喘, 劳累则甚者, 为虚寒咳嗽。风寒证,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 方用止嗽散、三拗汤加减。风热证,治宜疏风清热肃肺,方用桑菊饮加减。风燥证,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方用桑杏汤加减。
肝火证,治宜清肺平肝降火,方用加减泻白散出入。痰湿证,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方用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证,治宜清热化痰肃肺,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肺阴亏耗, 治宜养阴润肺, 方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肺气虚寒, 治宜补气温肺,方用温肺汤加减。
外感新病,多属邪实,治宜祛邪利肺。内伤久病,属于邪实正虚者,去邪止咳,兼以扶正;属于正虚者补肺养正。外感咳嗽一般较易治疗, 但燥与湿二者较为缠绵,久则可以
常见内科病中医诊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