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山
民
间
礼
俗
第一篇
逢年过节
一、过年
在荆山地区,从冬至进九以后,开始宰杀年猪,到吃腊八粥,从腊月[1]二十三祭灶神到贴春联,从正月[2]初一出天行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这一整个过程叫过年。狭义的过年只是指岁末最后一天。
一年四季所有节日中,过年是最大的节日,它以祭祀神灵祖先,除尘祈福和拜尊长等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使民俗礼仪、民俗禁忌、民俗食品和民俗文化得以充分展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猪头祭神宰杀年猪时将卸下的猪头向着堂屋[3]摆放,然后燃放鞭炮,以示祭天神,五土龙神、灶神、宅神、户神、门神等诸神。[4]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平安好运。同时屠宰师也将猪首血涂于装工具的挎篓上,祭奠屠宰祖师[5]。
腊八粥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悟道成佛的日子。佛寺常与该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6]的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传于民间,相沿成俗。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传说很多,较为有趣的是,朱元璋小时穷困潦倒,在给老财主放牛时,牵牛过独木桥,不慎老水牛跌倒桥下,摔折了腿。老财主将朱元璋关到一间房里,三天三夜不给饭吃。朱元璋饿之时,发现一鼠洞,扒开后是老鼠粮仓,内有大米、豆子、红枣等,他便煮成一锅粥,觉得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
,遂传令御厨用五谷杂粮煮粥,并大宴群臣,赐名“腊八粥”。腊八粥由来的传说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沿袭过程中,做粥的花样,争奇竞巧,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一种健康有益食品。并更名为“八宝粥”。
祭灶神灶神又称灶王、灶君、灶公灶母、灶王爷、东厨司命、司命老爷。《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庄子认为灶神穿着红衣,其形犹如美女,道教书上说灶神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种火老母之君”。另传,古代有张姓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垒灶手艺很高,方圆千里都称他“张灶王”。说来也怪,张灶王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到家庭不和,他总是主动从中调和劝解,人们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夜,张灶王一去逝,弟弟虽已年在花甲,只会绘画,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一日,他终于想出个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叫醒,说大哥显灵了。他将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乎乎的灶壁上,飘动着烛光,张灶王和他妻子的容貌若隐若现。家人们都惊呆了。画师说,在梦里大哥告诉我说,他成了仙[7],被玉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很是气恼,要禀告玉帝,大年除夕夜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家人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还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
恕,从此后,家里再无撒泼取闹的。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被街坊邻里知道后,都想到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显现的张灶王和他妻子的像,是画师预先绘制的。当邻里街坊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好假戏真做,把画的像,分送给他们。如此一来,家家户户都在灶房贴上了张灶王和他妻子的像。
历史上关于灶王的文字记载各不相一,传说也很多,到底灶王是谁,是男是女,谁也说不清楚。但都认为灶王是管理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并于腊月二十三日夜上天,面玉帝奏明一家功过的“监察神”。因而,旧时,到了腊月二十三,人家都要在灶房张贴灶王神像,备些酒菜,瓜果甜食,边焚烧火纸,边向灶内洒酒三杯,进行祷告祭拜。意思是清司命老爷上天,好话多说。
除尘布新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打扫房间、做卫生,俗称打堂尘灰。尘与陈谐音,也叫除陈布新。打扫时先从神龛[8]开始,依次是主卧、侧卧,正堂到室外结束。
我国地域广阔,习俗繁多,不少地方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作为祭灶神,过小年的日子。在荆山地区,一般来讲,腊月二十三日晚祭灶神,腊月二十四日打扫堂尘灰。做罢卫生,屋内屋外焕然一新,这天就是过小年。从此,过年的气氛逐渐浓厚起来。各家各户都要打豆腐、熬麻糖[9]、蒸馍、粘糖片[10]、动酥炸等,忙得不亦乐乎,都是为团年和新春作准备。
上坟祭祖祭祀祖先是人们缅怀自己祖先,不忘祖先恩德,不忘根本,激励后人的习俗。每年大寒节后带上香烛、火纸和鞭炮,到自己祖坟上祭拜。祭拜时先清理坟前后左右的败枝枯叶,给坟上漆土,再在坟头上压些火纸,然后在坟前点香明烛,燃放鞭炮,化冥币、火纸,叩拜祈求祖先保佑。祭祀时不要忘了祖坟左右邻舍的坟头,也给他们压上几张火纸,使他们在阴间和睦相处。相隔祖坟遥远,难以亲到祖坟上祭奠的,可在室外,朝着祖坟方向,在地上划一圆圈,将纸币划在圆圈内,并祈祷说明,这叫望乡祭祖。有的地方是在吃团年饭前,叫
”送亮”。给已逝去的先
荆山民间礼俗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