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从培养同情心开始
作者姓名宣明霞
作者单位王家井镇新壁完小
联系号码 87585191
道德教育从培养同情心开始
内容摘要:同情心是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当前小学生同情心缺失的原因主要是“金钱至上”理念下的同情心缺失、“唯我是大”的思想下,同情心缺失和“狭隘的生命观”下的同情心缺失。因此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道德需要。因此,社会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同情心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家庭要引导孩子从关心体贴家人开始学会关爱他人,学校要把同情心教育融进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道德教育培养同情心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行为。而同情心则是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受人喜爱和拥护;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冷漠,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同情心更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引起当前小学生同情心缺失的原因并不单一,甚至可以说的很复杂的,但组要有以下几种:
1、“金钱至上”理念下的同情心缺失。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嫌贫爱富的思想愈来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这一切也通过家长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没有体验和感受过他人痛苦的经历,看不起弱势群体,更无法同情遭遇困难的人们。因此,现在的孩子基本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苦,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样的学生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尽管我们的学校教育没有少上品德课,但那大都是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孩子们心灵上的共鸣。发过18世纪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身体太舒服了,精神就会败坏。没有体会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为此,让学生适当的走近弱势群体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困境时有必要的。
“唯我是大”的思想下,同情心缺失。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今天,孩子的某些个性也在不适当的“膨胀”。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爱,却不懂得怎样去关爱别人。在家里,他们是“小太阳”、“小皇帝”, 家长对孩子一味的满足,一味的迁就,百依百顺,孩子就会容易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于是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稍有不满就撒泼耍赖,哭闹任性,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些聪明的孩子常常在家长的赞扬声中长大,到学校后,会遇到很多竞争对手,老师也不可能经常表扬他,于是,他们就会有失落感,而且落差很大,因此,他们往往埋头顾自己,从来不会跟同学去交流,更不要说互相帮助了,表现出来
那种对他人漠不关心,已经明显凸现了出来。例如,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就哈哈大笑;看到别的小朋友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心中就幸灾乐祸;……
“狭隘的生命观”下的同情心缺失。。相
道德教育从培养同情心开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