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
(2012-01-06 07:39:38)
转载▼
标签:
杂谈
《认同的力量》,[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页:社会理论是理解世界的手段,而不是知识自娱的目的。社会运动是一种有意识的集体行动,它的结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转变社会的价值和制度。由于除了我们感受到的历史之外别无什么历史感,因此从分析的角度来说,社会运动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倒退之分。它们全都是“我们是谁”的征候,也都是我们的社会转型的路途,因为转型可能通往天堂,可能通往地狱,也可能通往天堂般的地狱。
一个认同危机的时代?
5页:认同的建构。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涉及社会行动者的认同概念,文化属性相对于意义的其他来源要占有优先地位,把意义建构的过程放到一系列相关文化属性(语言、名字、文化)的基础上来理解。
5-6页:认同区别于角色设定。角色是通过社会制度和组织所构建的规则来界定的,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程度如何,取决于个人与这些制度和组织之间的协商和安排如何。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过程建构起来的。认同尽管能够从支配性的制度中产生,但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认同。与角色相比,认同是更稳固的意义来源,因为认同涉及了自我建构和个体化的过程。认同所组织起来的是意义,而角色组织起来的是功能。意义是社会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目的的象征性认可。网络社会中的意义是围绕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而自我维系的原初认同建构起来的,而这种原初认同,就是构造了他者的认同。(原初的平等?)
6页:所有的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现实的问题是它们是如何、从何处、通过谁、为了谁而建构起来的。按照社会要素和文化规划,处理来自历史、地理、生物,生产和再生产的制度,集体记忆和个人幻觉,权力机器和宗教启示等的这些材料,并重新安排它们的意义。一般而言,谁建构了集体认同,以及为谁建构了集体认同,大致上便决定了这一认同的象征性内容,以及它对于那些接受或拒绝这个认同的人的意义。
6-7页:由于认同的社会建构总是发生在标有权力关系的语境里,因此,按照构建认同的形式和来源分为三种:1,合法性认同。由社会的支配性制度所引入,以扩展和合理化它们对社会行动者的支配。
2,抗拒性认同。由那些其地位和环境被支配性逻辑所贬低或诬蔑的行动者所拥有。这些行动者筑起了抵抗的战壕,并在不同于或相反于既有社会体制的原则基础上生存下来。
3,规划性认同。当社会行动者基于不管什么样的能到手的文化材料,而构建一种新的、重新界定其社会地位并因此寻求全面社会转型的认同。
当然,以抗拒性为开端的认同也可能导致一些规划,并且有可能循着历史路线在社会制度当中占据支配地位,从而成为合理化其支配地位的合法性认同。
7页:1,合法性认同产生公民社会?,也就是产生一套组织和制度,以及一系列被结构化、组织化的社会行动者。这里的公民社会,借用的是葛兰西的概念。公民社会是由一系列“机器”所构成的,例如教会、工会、政党、公司、民间社团等等,它们一方面延续了国家的活力,另一方面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但在葛兰西看到民主和教化的地方,福柯看到的则是一种内在支配和一种过分强制的、未分化的、规范化的认同的合法化。
认同的力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