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时期创立的一种选官制度,一直到明清时期都一直采用这种选官方法。科举制度直到1906年才被罢废,这代表着自隋唐以来延续约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下面主要谈谈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文官政治、儒家文化、科举制度的消极性
科举制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文化。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中心,自上而下,统治者可以借其笼络人才,巩固统治。自下而上,“底层”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上升到“上层”。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将科举考试当作唯一的出路,倾其一生用作读书与科举。本意虽然是客观公正地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到最后却造成了中国知识阶层的畸形状态。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文官政治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而成熟,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官本位”社会。
在科举制度的作用下,中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文官政治。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国家。与中国相比,中世纪的西方很长时间里都是贵族和宗教政治。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以后才开始文官政治。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中写到: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①利玛窦所说的“哲学家”,就是中国古代文官。但是他片面了解的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问题,如“死板、束缚人的创造性等”。中国文化能够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持续下来,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文官政治。首先,因为这些知识分子脱离武装,“手无缚鸡之力”,一心只为考取功名,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之后不易起反叛之心,反而是感恩戴德。其次,这些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往往是儒家经典以及后人的注疏为主体。文官政治树立起适于自己的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整体的共同信仰,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精神凝聚力。最后,科举制也让统治阶级内部成员经常的不断更新,上层人和下层人在不断的对流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所以文官政治相对于武人政治和贵族政治更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这些也导致了人们读书、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很多人心中是“唯有读书高”,科学技术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所以中国就形成了独特的“官本位”社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科举制度则保持了儒学在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并逐步居于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自科举制度施行以来,儒学就与科举结合起来,不论是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都以儒学为尊,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地位,同时也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局限在了儒家经典之内,更加强化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儒家讲求
“名正言顺”,儒生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社会的认可,才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另一方面他们还积极的继承儒家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在儒家思想通过科举考试不断得以传播的时候,儒家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例如孔子说:“多言人事,少言天命”,认为天很神秘,是人不能认识的,人应该敬畏天。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种影响、首先它使中国人学会了权威的崇拜。而封建帝王多以“天之子”自居,“代天行事”是
论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