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一、说唱儿歌,快乐导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生说唱)
师:这首明快的儿歌或许唤起了我们对端午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在作家汪曾祺的记忆深处,家乡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生齐读标题,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还是老习惯,看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同位互相交流预习心得。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上来写一写。
生:端午的七种风俗(1段);家乡的咸鸭蛋和双黄鸭蛋(2—3段);如何吃、如何玩端午的鸭蛋(4—6段)。
师:有什么疑义吗?
生:虽然很全面,但可以更简洁一点: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很强,这样无论是读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更工整了。好,我们一起随作者到他的家乡走一走,看一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篇开篇叙述了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这几种风俗有详有略,有先有后,你怎样理解这样的安排?
生1: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乡风乡情,作者一笔一笔娓娓道来。可是,在用墨的多少上,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2:前五种风俗是略写,后两种风俗是略写。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生3:前五种风俗是和外地一样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是别处没有的,略显偏爱,着墨较多。
师:恋乡之情显而易见。但这“特有的”也有先有后,为什么要把“十二红”放在最后呢?
生4:因为文章写的是鸭蛋,而十二红中有一道菜就是鸭蛋,这样能和下面内容很自然地连结在一起。
师:像小河流水一样,文章自然流畅地过渡到下文。
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
家乡端午的各种风俗。
师:家乡的端午有如此多姿多彩的风俗,作者为什么单挑小小的鸭蛋大写特写呢?这小小的鸭蛋究竟魅力何在呢?我们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
屏幕显示:
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
师:你可以把同伴当成是观众,适当结合文中语言,大胆地说一说。
生1:我们准备了一组影像资料:“一片一片水波鳞鳞的池塘,游着一群一群的大麻鸭,下了一筐一筐的双黄鸭蛋,腌了一坛子一坛子蛋,一车一车地往外运。”用壮观的景象把大家的眼球给震住。(掌声)
师:视觉上特有冲击力,你想用这些告诉大家什么?
生1:鸭蛋是我们家乡的招牌,畅销全国。
师: 好,声名远播!
生2:清代袁枚是位著名诗人,他有一篇《腌蛋》是这样写的:“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瑞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我会深情朗读此段,广而告之,我们的鸭蛋从古代就特招人喜爱,绝对老字号。
师: 引用古代大作家的文章,有什么作用?
生2:让大家更信服、佩服!
师(点头):三百年的老品牌了,历史可谓悠久。
生3:我和同位来说唱一段。(唱调为《掀起你的盖头来》)
甲唱:我这有两盘咸鸭蛋,我来请你看一看,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白色儿的。
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乙说:通红通红的。
甲唱:还是这两盘咸鸭蛋呀,我来请你尝一尝,这盘鸭蛋怎么样啊!
乙说:发干,发粉,如嚼石灰,难吃!甲唱:另一盘鸭蛋怎么样?
乙说:质细,油多,
《端午的鸭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