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生物防制监测
一、目的
准确地掌握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病媒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蚊、蝇、蟑螂和鼠等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依据。
二、内容与方法
(一)鼠密度监测
桑楼村、尖角村、郭齐村为我院鼠密度监测点,每村设居民区、特殊行业和旧屋村3个类型监测点各1个,各区应结合本地情况选择监测地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地点监测,。
每月中旬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采用夹夜法。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1只。特殊行业各类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室外直线布夹,每5m布夹1只。三个类型监测点每月室内外分别布放100个有效夹(夜)。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动物。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用《鼠密度监测记录表》(附表1)记录鼠种、性别、体重,并记录布夹总数、回收夹总数、无效夹总数、捕获鼠数等。
鼠密度(捕鼠率)(%)=捕鼠总数(只)/有效夹总数(只)×100%;
有效夹数=布夹数-无效夹数。
上列公式中,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有效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二)蚊密度监测
(1)监测点的选择
田村、兴北选择居民区2处、医院1处,田村选择民房处、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2处,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2)监测时间
每月监测二次,两次的监测间隔不得少于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
顺延。
(3)监测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每处布放诱蚊灯1个,监测时间从当地日落20分钟后开始,诱集6小时以上,第二天,将集蚊盒从诱蚊灯中取出,对捕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附表2),并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
(4)成蚊密度统计
成蚊密度(只/小时)=捕获蚊虫数/(捕蚊时间×灯数)
(1)监测点的选择
田村选择居民区、医院为监测点,兴镇街道选择工地为监测点。
(2)监测时间
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兴镇街道布放15个诱蚊诱卵器,田村、医院分别布放10个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将每个诱蚊诱卵器的监测结果填入《白纹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附表3),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4)诱蚊诱卵指数统计
诱蚊诱卵指数=阳性诱蚊诱卵器数/回收诱蚊诱卵器数×100
3. 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监测
(1) 监测点的选择
兴隆、党家、曹家、桑楼选择居民区50户以上为调查点;另选医院、工地、机关单位(或企业)外环境各1个为调查点(按每10米折算为1户计算),共调查50户以上。
(2) 监测时间
兴隆每年5、7、9、11、12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党家每年5、7、9、11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曹家每年4、6、8、10、12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桑楼每年4、6、8、10、11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龙岗区每年4、6、8、10、12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盐田区每年5、7、9月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监测方法
采用入户及外环境调查方法,调查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及孳生情况,将每户调查结果填入《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调查表》(附表4),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4)布雷图指数统计
布雷图指数(BI)=伊蚊幼虫及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数×100
房屋指数(HI)=伊蚊幼虫及蛹阳性房屋数/检查房屋数×100
容器指数(CI)=伊蚊幼虫及蛹阳性容器数/检查容器数×100
(三) 蝇密度监测
九龙、鲍寨、寨子为我院蝇密度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处和居民区1处。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每月监测一次,雨天顺延。
采用笼诱法。每处布放1个诱蝇笼,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时布放,下午3-4时收回,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捕获蝇类,并对捕获蝇类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分别将监测结果填入《蝇类监测记录表》(附表5),并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
成蝇密度(只/笼)=蝇只数/笼数。
(四)蟑螂密度监测
化木、良村、车王为我院蟑螂密度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宾馆餐饮1处、医院1处和居民区
病媒生物防制监测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